![]() | 灣中香蕉梁河縣灣中村遠(yuǎn)離城市、人口較少,空氣清新、無污染源,加上特殊地形形成的避風(fēng)、無寒害的小立地環(huán)境,為生產(chǎn)無公害香蕉和有機(jī)香蕉以及進(jìn)行“周年種植”都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安全的環(huán)境條件,是云南其他產(chǎn)蕉區(qū)所無法相比的。梁河灣中香蕉其肉質(zhì)軟糯,香甜可口。傳說,阿昌族古人由于吃了香蕉而獲得了智慧,因而被譽(yù)為“智慧之果”。目前,灣中村共有約500畝香蕉,在德宏州內(nèi)銷售火爆![詳細(xì)] |
![]()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共有36321戶,15.85萬人,居住著漢、傣、阿昌、景頗、德昂、傈僳等民族。葫蘆絲,傣語稱“畢朗道”,直譯為葫蘆簫,屬吹管舌簧樂器,歷史悠久,在梁河縣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傳承,在芒東、勐養(yǎng)的傣族聚居地區(qū)流傳較廣。芒東鎮(zhèn)的章畢村,在傣語中意為“擅長制作和吹奏葫蘆絲的村子”。民間有很多關(guān)于葫蘆絲來歷的傳說故事,如德昂族的《昆撒樂和歐比木》、傣族的《桑亮與少玉》等,表明……[詳細(xì)] |
![]() | 阿昌族舞蹈“窩羅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的灣中、勛可、內(nèi)蓋、橫路、關(guān)璋、弄別、動來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動作風(fēng)格大同小異。阿昌族古老的傳統(tǒng)舞蹈主要是“窩羅蹬嘎”,“窩羅”是曲調(diào)主要的開始唱詞,“蹬嘎”意為舞蹈,總稱為“窩羅舞”。舞蹈主要摸擬飛禽走獸的動作,如麻雀步、猛虎下山等。跳麻雀步表示希望得到好運,跳時唱的是“巴松昆”;跳猛虎下山步表示扶正壓邪,大吉大利,跳時唱的是“窩羅歌”。最早的……[詳細(xì)] |
![]() | 阿昌族歷史悠久,人口3.2萬,其中1.2萬人居住在梁河縣。阿昌族民歌種類繁多,許多歌種在曲調(diào)、歌唱形式等方面獨具特色。按體裁劃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敘事歌、禮俗歌、祭祀歌和舞蹈歌等種類。山歌是男女青年情歌對唱的主要曲調(diào),稱為“扎尼斯腦克”山歌調(diào),即最古老的情歌調(diào),雙方從相識到分別都有成套的歌唱內(nèi)容。敘事歌包括多種敘事長歌,主要有“毛舌勐舌”(即造天造地之意)和“麻蘭調(diào)”(緬懷調(diào),為逝去的老人而唱)……[詳細(xì)] |
![]() | 阿昌族的長篇詩體創(chuàng)世神話《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傳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阿昌族群眾中,以唱詩和口頭白話兩種形式傳承至今。阿昌族人口有三萬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九保、曩宋和隴川縣戶撒三個阿昌族鄉(xiāng)。在阿昌族宗教及民俗活動中,要念誦全部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普通百姓在建房、迎候親戚、娶親迎候媒人時,要邊歌邊舞跳窩羅。開頭的唱詞為盤家譜,首先唱頌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創(chuàng)造了人類,……[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