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劇,是產(chǎn)生于楚雄彝州的一個新興的民族劇種。楚雄彝族從來就能歌善舞。其創(chuàng)世紀史詩《梅葛》、《杳姆》,英雄史詩《阿魯舉熱》以及其他一些長詩,就是以說唱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雙柏縣的彝族聚居區(qū),一位名叫李二多的民間芤人,根據(jù)《畢摩經(jīng)》中的一則故事,改編演出了二人說唱節(jié)目《阿左分家》,角色不固定,說彝語,唱彝調(diào),跳彝舞,在羊皮鼓伴奏下,邊舞邊跳。稍后,在楚雄縣的彝族聚居地區(qū),彝族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演出了一出別開生面的《大王操兵》,雖然采用了一些戲曲形式,但演員說的是彝腔漢話,跳的是彝族舞蹈,反映的基本上是當(dāng)時的彝族生活。1956年,大姚縣曇華山成立了麻桿房俱樂部,楊森等一批彝族青年運用歌、舞、白三者相結(jié)合的形式,創(chuàng)作演出了《狼來拖羊》、《積肥》、《賣肥豬》、《歌唱合作社》、《牧羊在林中》、《羊夜羊吃》……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