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芷村鎮(zhèn)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民間舞蹈四弦舞(三步樂)。四弦舞是彝族舞蹈;一碗水村阿烏白村的三步樂,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不斷改進,是山區(qū)與壩區(qū)三步樂的綜合。四弦舞(三步樂)是表現(xiàn)生產、生活的喜悅的一種自娛性集體舞蹈,男女舞蹈動作基本一致,表演時,男女兩兩相對。該舞蹈節(jié)奏歡快,手上動作變化不大,而以腿部的動作為主,分三大組動作用大穿、小穿、擦背等,使舞蹈充滿熱情![詳細] |
![]() | “二月初二龍?zhí)ь^,大倉滿來小倉流”,這是彝族民間盛傳的歌謠。3月12日,蒙自尼蘇小鎮(zhèn)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彝族傳統(tǒng)祭龍節(jié)如期舉行,但今年統(tǒng)祭龍卻不平凡響,格外引人,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成千上萬游客歡聚一起,并享受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美食和文化大餐。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大地逐漸復蘇,新的一年生產勞作也將開始。傳統(tǒng)的彝族祭龍節(jié)就是在這……[詳細] |
![]() | 蒙自為歷代兵防重鎮(zhèn)。明、清以來,屯墾戌邊將士與土著民族的不斷結合,使得中原文化漸開蠻荒之地。隨著改土歸流的實施和中央王朝權力的不斷深入,蒙自社會經濟從土司奴隸迅速轉入封建地主制。興盛的科舉制度又造就了一批批土著民族的知識分子,由此促進了邊疆與內地的全面文化交流。蒙自彝族花燈就是淵源于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產生的。蒙自彝族花燈發(fā)祥長橋海邊的彝鄉(xiāng)辛乙孔村(即今雨過鋪鎮(zhèn)永寧村),傳承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早在……[詳細] |
![]() |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涌向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ㄉ焦(jié)一般在較平緩的地區(qū)舉行,花場中豎立一根有數(shù)丈高的竹竿或樹桿,這就是花桿!盎U”是踩花山節(jié)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每年,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桿立好,讓人先知道這里有花場!安然ㄉ健边@天,首先由“花桿……[詳細] |
![]() | “蒙自過橋米線”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食用方便、風味獨特,為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品牌。蒙自傳統(tǒng)過橋米線由米線、湯和配料三部分組成,集中原和邊疆飲食文化之大成,多種味質不同的食物烹制在一起,形成營養(yǎng)豐富均衡、鮮美可口的獨特佳肴。蒙自過橋米線食用方便快捷,流傳地域廣,易于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已榮獲“中華名小吃”榮譽稱號,為全國人民所熟知,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蒙自過橋米線于2014年進入第四批國……[詳細] |
![]() | 樂作舞,是流行于滇南地區(qū)的原生態(tài)傳統(tǒng)舞蹈形式。樂作舞以歌、舞、樂三位一體,共有十二套路。其音樂旋律優(yōu)美,舞蹈動作輕盈飄逸,對比性強,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很高的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2008年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詳細] |
![]() | 哈尼四季生產調,是對舉世聞名的哈尼梯田農耕經驗的總結。哈尼四季生產調深刻地闡述了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更替中的打埂、培育谷種、撒秧、插秧、打谷子、入倉等勞動全過程,具有很高的民俗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演唱時,沒有表演動作和樂器伴奏,其音調古樸、莊嚴,且平緩、穩(wěn)健。2006年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承人朱小和于2007年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