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翁丁佤族傳統文化保護區(qū)位于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xiāng)翁丁大寨,建村歷史已有200多年。佤族自稱“佤”、“阿佤”和“布饒”,漢語意為山地民族。翁丁大寨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海拔2605米。翁丁村共有238戶,1094人,其中大寨98戶,457人。人均耕地面積2畝,人均收入500元(2004年)。自然環(huán)境較好,水土豐美,動植物資源豐富。至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服飾。佤族尚黑,多以黑色為主色調。婦女服……[詳細] |
![]() | 云南的西部、西南部和緬甸毗連,臨滄市正是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轄1區(qū)、4縣、3自治縣。有漢、佤、彝、傣、拉祜、布朗、白、僳僳等民族?偟膩碚f,是一個多少數民族的地方!八緧徖铩笔秦糇迕耖g流傳的古老傳說,“司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來,“司崗里”就是從巖洞里出來,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縣岳宋鄉(xiāng)南錫河對面緬屬巖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也是佤族人的一部創(chuàng)世史詩。“司崗里”是佤族民間流傳的古老傳說,“司崗”是……[詳細] |
![]() | 甩發(fā)舞,佤語叫“稿西尾嘿”,是廣泛流傳在佤族婦女中的一種自娛性舞蹈,產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婦女就酷愛長發(fā),以長發(fā)為美,并從小習慣長發(fā)披肩。每當婦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凈頭發(fā)后,都要低頭梳整甩發(fā)晾干,也許“甩發(fā)舞”由此而來!八Πl(fā)舞”既可兩人表演,又可集體進行,但人員必須是偶數。對對舞伴拉手圍圈,邊唱邊跳,無樂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詞后,雙手拉緊,身子后仰,接著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長發(fā)狂舞,好似巨浪翻騰,柔……[詳細] |
![]() | 滄源佤族木鼓舞分布在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巖帥、單甲、糯良、勐來、勐角、班洪等鄉(xiāng)鎮(zhèn),佤山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場,F滄源縣有大、中、小型木鼓七百多只,90%的人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滄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組成。每逢年節(jié)慶典,佤族男女老少都會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擊下圍繞著木鼓房,攜手成圈蹁躚起舞。他們以屈膝、弓腰表示對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時針方向圍……[詳細] |
![]() | 佤族的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以自制土布為衣褲的布料。如婦女下裙,多用黑、紅、藍、紫、黃或白的彩線,混紡成條紋花粗布,單幅圍裹。不論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著差別不大,常剃光頭或留一束長發(fā)于腦后。成年男子多纏黑色包頭,少數地區(qū)也有纏白色包頭的。纏紅色包頭的多為大窩郎(掌管木鼓房的大頭人,多為建寨人及其后代)或頭人、魔巴(巫師)和獵人頭“英雄”。上衣多為無領長袖、左衽布紐或銀扣。褲子短而肥大,褲……[詳細] |
![]() | 滄源壁畫在滄源縣東北62公里勐來鄉(xiāng)的山東省巖上,1965年開始先后共發(fā)現巖畫10處。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可辮認圖像1063個,有人形、動物、房屋、道路、村落、山洞、樹木、舟船、太陽、手印及示意符號等。畫面最大為3x27米,畫圖多為狩獵和采集場面,也有舞蹈、戰(zhàn)爭等內容。圖像成暗紅色剪影,用鐵礦粉和粘性動物血混合為顏料繪制而成。推測距今已有3000多年,為原始人類的繪畫藝術,對研究云南的民族文體藝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