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傍晚,漫步在鎮(zhèn)巴苗鄉(xiāng)廣場上,眼前便浮現出五彩繽紛的燈火,只見身著五顏六色苗族服飾的少男少女們,手拉著手,圍成里外三個大圈,載歌載舞,歡天喜地,這便是鎮(zhèn)巴赫赫有名的百人苗舞表演。精湛的表演,不時引來南來北往的行人駐足觀賞,隨之,行人也不由自主地融人陣容,翩翩起舞。古老而神奇的鎮(zhèn)巴,既是西北最大的苗民聚居地,又是中國最北的苗鄉(xiāng)。據《鎮(zhèn)巴縣志》記載,二百多年前,能歌善舞的六姓苗民,拋家?guī)Э冢瑥馁F州千里迢……[詳細] |
![]() | 人們?yōu)榕畠褐棉k嫁妝,通常是以物品的貴重和時興為標準,而漢中南山一帶姑娘出嫁時,卻以腌菜為最珍貴。有首民謠說:“巴山姑娘怪,出嫁要腌菜,嫁妝沒腌菜,往后頭難抬!币蛑,女兒長到十八九歲時,母親就要為女兒準備嫁妝腌菜。嫁妝腌菜的品種越多,姑娘就顯得越光彩。這種風俗在陜南巴山一帶,尤為盛行。腌菜有資格做嫁妝,必定不同凡響。嫁妝腌菜在制作上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首先要選好菜。陜南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地帶,這時氣候……[詳細] |
![]() | 鎮(zhèn)巴漁鼓是陜西陜南地區(qū)漢族民間曲藝中的主要曲種之一,主要分布于鎮(zhèn)巴縣的鹽場鎮(zhèn)、觀音鎮(zhèn)、涇洋鎮(zhèn)和青水鄉(xiāng)。鄰縣陜西省西鄉(xiāng)、南鄭、紫陽、漢陰和四川萬源、通江等地亦有分布。鎮(zhèn)巴漁鼓是以漢中鎮(zhèn)巴話為唱、白基準語音,一人兼多角坐唱,采用曲牌和板腔綜合體講唱故事的陜西地方曲種。明末清初已在鎮(zhèn)巴盛行,其源據傳由川、鄂籍移民帶入,與四川“竹琴”有較密切關系。曲目豐富,藝人多,流傳廣。當地人稱鎮(zhèn)巴漁鼓為“漁鼓筒”“道……[詳細] |
![]() | 鎮(zhèn)巴縣,位于陜西省最南端,在這塊貧瘠而古老的山地里,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鄉(xiāng)土文化和民間藝術,鎮(zhèn)巴嗩吶便是其中之一,遍布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已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格、豐富的題材,成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最初的嗩吶是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代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字也是古代波斯so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詳細] |
![]() | 鎮(zhèn)巴民歌是數千年來鎮(zhèn)巴人民創(chuàng)作積累的巨大文化財富,是鎮(zhèn)巴地域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鎮(zhèn)巴民歌題材非常豐富,歌曲種類很多,包含了號子(勞動號子,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通山歌(又稱茅山歌、姐兒歌等),小調,風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曲藝(漁鼓、花鼓、青水曲子)等。按歌詞內容可分為“勞動類”、“生活類”、“情愛類”、“民俗類”、“時政類”、“歷史傳說故事類”和“紅色歌謠類”等。入選了陜西省省級非……[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