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騾車,顧名思義就是用騾子拉的車。聽老騾車人說,騾子勁兒大,耐力好,聽使喚,因此不用馬。誰家有迎娶新娘、店鋪開張、新屋奠基、生日壽辰等慶典活動,必相邀一掛或數掛騾車前來助興,以壯聲色。跑騾車的人全是愛好者,他們不講錢財,只圖個熱鬧。主人請一桌酒席,散一條毛巾一盒香煙即可。各騾車隊都有自己的一套鼓譜,騾車隊稱之為“鼓歌”,愛好者老遠一聽就知道是哪個村的。保王騾車的鼓歌有節(jié)奏對比強烈的《雞上架》,有中速……[詳細] |
![]() | 騾車,顧名思義就是用騾子拉的車。騾車大都是由膠輪車或木轱轆車與四匹騾子組成,每匹騾子都項系銅鈴,頭掛彩色叉子,掛稍的騾子背上還插五面彩色小旗。每輛車都有4個吆車的,車上還有6個敲鑼鼓的,他們都身著鮮艷的對襟民族服裝。跑騾車時,吆騾人鞭子“吧嗒”一甩,騾子即狂奔,同時鑼鼓聲、銅鈴聲和成千上萬觀眾的呼聲、喝彩聲響成一片,當騾車跑到表演場地后,則表演“璞鴿踅窩”、“事事如意”、“五谷豐登”和“八仙過!薄[詳細] |
![]() | 東府渭南,是關中平原東部最開闊的地帶,歷史上農耕發(fā)達,民風淳樸,是陜西關中傳統(tǒng)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長期的生活習慣,東府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習慣被稱之為“十大怪”,即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一邊蓋、姑娘不對外、有凳不坐蹲起來、唱戲吵架難分開。面條像腰帶:扯面也叫大面大面俗讀bi……[詳細] |
![]() | 東府各縣,自古經濟條件較好,文化發(fā)達,民風淳樸,待人接物注重禮儀,無論城鄉(xiāng),都十分重視招待客人。因此,在待客方面,約定成俗了不少規(guī)矩。在農村,待客分為“過事待客”與“節(jié)日待客”兩類。在過事待客中,尤以定婚、請女婿最為隆重。舊時待客,都是在自家屋里設席,請廚師置辦酒席。在多數地方,東府待客宴席分為茶席、酒席和飯席三道。酒席又分為涼菜、熱菜兩道。茶席是在上酒席之前,擺果盤佐以喝茶,果盤一般為九碟糖果,……[詳細] |
![]() | 火烙花為渭南制作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品,起源于西漢末期。早期只在竹木器具上烙制簡單圖案,作裝點之用,后逐漸演變發(fā)展為今天的火烙畫。制作火烙畫的工具為特制鐵筆,加熱后在木質或較厚紙質上用手工烙制而成。完成一幅(件)烙畫制品要經過選材、構思、描繪草圖、烙畫、上漆(裝裱)裝框等多道程序。 成品烙畫其畫面線條簡練自然,工筆寫意,栩栩如生且永不褪色,給人以畫風純樸,古香古色,精美典雅的藝術享受。烙畫內……[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