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唱藝術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區(qū),當時人們將今藏族同胞用于彈唱伴奏的龍頭琴稱之為“阿里琴”。后來二世嘉木樣大師在西藏學習的時候,把阿里琴帶到了拉卜楞寺,成為藏傳佛教的主要伴奏樂器。從此龍頭琴一直作為拉卜楞寺院中的佛教音樂形式被保存了下來。彈唱也成為藏傳佛教寺院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音樂形式之一,廣大的僧俗群眾非常喜歡。但是在過去這一音樂形式一直未能在藏族群眾中流傳,僅僅作為藏傳佛教寺院音樂。相傳第四世嘉木樣大師非常喜歡龍頭琴彈唱,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詞曲,而且將彈唱藝術傳到了他的家鄉(xiāng)。這項藝術才在安多藏區(qū)逐漸開始了傳播。華爾貢延續(xù)和發(fā)展了拉卜楞寺院固有的龍頭琴彈唱藝術,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給予了它新的生命力,為游牧民族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音樂環(huán)境,從而成為一名龍頭琴彈唱藝術的傳承者。在瑪曲舉行“第四屆安多康巴格……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