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洋芋撥拉在寧縣某些地區(qū)也稱“洋芋疙瘩”,屬于農(nóng)家特色菜。做法簡易,醇香可口。首先用刮刀把洋芋皮刮掉,用水淘凈,切成細(xì)條狀或用叉子叉成小而細(xì)條狀,每一根洋芋條上都裹上一層面衣,盡量不粘糊在一起、根根分明最好,然后上屜蒸20-30分鐘。把蒸熟的洋芋撥拉用筷子抖散、晾涼即可。輔料一般是用辣椒、蔥段、姜片、肉片、香菜末等調(diào)制。還有一種食用方法是將蒜泥、油潑辣椒、醬、醋、蔥油調(diào)和而成的汁加入蒸好的洋芋撥拉,……[詳細(xì)] |
![]() | 麻花,在寧縣本地又叫“麻糖”,麻花是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黃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膩,口感清新,齒頰留香;有甜、咸兩味之分。好吃不油膩,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質(zhì),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低脂肪,既可休閑品味,又可佐湯伴茶,是理想的隴東休閑小食品。……[詳細(xì)] |
![]() | 寧縣爐齒饃屬于寧縣一種特色小吃,因?yàn)榻?jīng)過特別工藝加工后,其形狀酷似爐齒而得名。爐齒餅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其制作歷史可以遠(yuǎn)溯于周代,當(dāng)時的人們能夠燔黍,即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現(xiàn)代的爐齒餅就是由燔黍演變來的。制作爐齒餅須用圓形平底鐵鍋,這樣可以輕易的擺放小石子。焙烤用的小石頭一般是在當(dāng)?shù)伛R蓮河畔收集而來的,石質(zhì)堅(jiān)硬,導(dǎo)熱性強(qiáng),有利于面餅的受熱均勻。制作時,首先要根據(jù)所需量選好的面粉和適量的食……[詳細(xì)] |
![]() | “高蹺”在本地叫“踩高蹺”,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它的特點(diǎn)是鄉(xiāng)土氣息濃厚,形式奇特別致。據(jù)傳有500多年的歷史,亦說有千年以上。據(jù)《列子.說符》篇記載:“宋有蘭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臺而使見其枝。以雙枝長信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并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睆奈闹锌芍,高蹺早在先秦已在民間流行。還有清人恩竹樵在他的《詠秧歌》詩中,對當(dāng)時春節(jié)期間的踩高蹺游藝活動也有描述:“……[詳細(xì)] |
![]() | 在寧縣民間,逢年過節(jié),娶媳嫁女,滿月祝壽,婦女們都要打掃庭室、裱糊墻壁,又要執(zhí)剪鉸紙、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圍、墻壁、門窗上貼上紅紅綠綠的各種剪紙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繽紛,紅紅火火。這些剪紙花,因貼的位置不同而名稱各異,貼在門上的叫門花,貼在窗上叫窗花,貼在炕墻上的叫炕圍花,貼在頂棚上的叫頂棚花。還有箱柜花、紙缸花、糧囤花、燈籠花;新婚窯里要貼“喜花”,饋贈的禮品上要貼禮花,祝壽禮品上要貼壽花……[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