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輪子秋是土族先民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土族語稱為“卜日熱”,意為旋轉,即轉輪輪。輪子秋流行于青;ブ磷遄灾慰h,多在農(nóng)閑和喜慶節(jié)日舉行。關于輪子秋的起源,有一則美麗神奇的傳說。相傳土族先民先后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不成功;最后用黃牛耕地,獲得了豐收。人們制作木車運送莊稼,最后一車青稞捆運上場時,車子翻倒,兩個凈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車輪上飛舞,口唱豐收曲《楊格嘍》。從此,每年冬季碾完場后,人們便在平整寬闊……[詳細] |
![]() | 土族服飾種類繁多,別具一格,最古老的服飾有“托歡”、“扭達”、“普斯爾”、“秀蘇”、“恰繞”等;ブ磷宸椌哂行竽廖幕c農(nóng)耕文化相交融的特征,其中凝聚著土族的民族精神,蘊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內(nèi)涵,顯示出很高的歷史及民族文化研究價值。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民族間的交流融合不斷加強,互助土族一些古老的民族服飾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存的很多土族服飾也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大力挖掘整理土族傳統(tǒng)服飾,……[詳細] |
![]() | 藏族婚宴十八說,是流傳在青海省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藏族聚居區(qū)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其表現(xiàn)形式是當?shù)夭刈寤槎Y祝詞的十八道程序;檠缡苏f始終貫穿于婚禮之中,大多為說唱,都是即興表演的,一般由十幾人分階段完成,最盛時則需要幾天時間。藏族婚宴十八說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藏族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語言文學方面的研究價值很高。列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藏族婚宴十八說,是貫穿于藏族婚禮祝詞……[詳細] |
![]() | 青海青稞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主要指“清蒸清燒四次清”傳統(tǒng)釀造工藝,即原料清蒸、輔料清蒸,清糟發(fā)酵,清蒸流酒,并用花崗巖窖池發(fā)酵的四次清操作工藝。該工藝融合多個民族、多個地區(qū)的釀酒技術,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青海青稞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的傳承歷史可以簡單概括為“一祖十賢”。4000多年前,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金禪口,人們以青稞為食,當青稞富足時就會儲存到石缸里。偶然之下,人們發(fā)現(xiàn)一缸青稞壞了,流出很多液體,但是并……[詳細] |
![]() | 《拉仁布與吉門索》是土族民間長詩,用土族口語創(chuàng)作并演唱,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群眾中相沿傳襲,至今仍為活態(tài)的口頭文學形式。這部民間文學作品用生動的形象、深沉悲壯的語言及講唱的形式記述了窮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門索的愛情悲劇,兩人從雇主關系發(fā)展到熱戀關系。由于吉門索兄嫂的百般阻撓,這對戀人的愛情終歸于失敗。全詩以講唱為主,共分8個章節(jié),是土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土族群眾最喜歡演唱……[詳細] |
![]() | 互助土族地區(qū)流傳的土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土族婚禮習俗是土族人民通過與自然界的斗爭和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在載歌載舞活動中完成的,是土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婚俗分幾個步驟,第一步說媒,第二步定親,第三步講禮,第四步就是結婚儀式。結婚的前一天是女方的出嫁之日,需宴請親朋好友,男方則在這一天下午請兩名能歌善舞、能說會道的“納什金”(即娶親者)帶上娶親的禮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裝、首……[詳細] |
![]() | 丹麻花兒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群眾傳統(tǒng)1,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mào)易為一體,一般在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為五天,一年一次,規(guī)模宏大,影響深遠。舉辦丹麻花兒會的丹麻鎮(zhèn)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東部,是一個土族聚居鄉(xiāng)鎮(zhèn)。丹麻花兒會起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代、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初期。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認為是低俗野曲會而遭到禁止,一度中斷,1978年以后逐步恢復。據(jù)專家認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