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曲子是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曲藝品種,俗稱“小曲子”,孕育形成于清代晚期,陜西“曲子”(越調(diào))、蘭州“鼓子”(鼓子調(diào))、青!捌较摇保ㄆ秸{(diào))及西北等地的其他民間俗曲傳入新疆后,受新疆漢語方言字調(diào)的影響,并與新疆多民族音樂藝術相融合,逐漸形成新疆曲子。這種由漢、回、錫伯等民族群眾共創(chuàng)共演的曲藝品種,主要流傳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帶的昌吉州八縣市、烏魯木齊、石河子、沙灣、伊寧、霍城、察布查爾和東疆的哈密、巴里坤及南疆的焉耆等地區(qū)。其表演形式為多人分持三弦、二胡、板胡和碰鈴等自行伴奏,輪遞演唱,唱腔音樂十分豐富。新疆曲子是多民族藝術融合的結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在長期的傳承發(fā)展中,為流行地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倫理道德的教化,發(fā)揮了重要的功用。新疆曲子的存在有力地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各族……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