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中道情皮影戲是關中道情演唱形式之一,與普通的皮影戲不同,在陜西只有一家,獨具風格。它是以皮影為形式,以伴奏唱為主的演出劇組。臨潼關中道情皮影戲歷史悠久,2007年5月,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6月,被選定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關中道情以皮影戲的演唱形式出現(xiàn),大約在清朝乾隆時期(1736—1795)。期間,西安與關中其他地區(qū)出現(xiàn)了專演道情戲的班社,并能夠演出故事情節(jié)完整、人物形象……[詳細] |
![]() | 櫟陽鎮(zhèn)卷子村地處臨潼區(qū)渭北平原,是櫟陽北清河岸邊一個古老的村莊。該村的背芯子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左右),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背芯子的制作過程是:先制作好木質或鐵質的支架(芯子架),然后把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的一名或者兩名兒童表演者穩(wěn)定在架子上,同時將芯子架- 在大人腰間。因鐵支架如燈芯在內(nèi)支撐,故稱為“芯子”,一般一個芯子表現(xiàn)一個劇情或寓意。因為是由人背著表演,……[詳細] |
![]() | 櫟陽木刻是一種流傳于櫟陽的木刻工藝,臨潼區(qū)櫟陽鎮(zhèn)也因之成為遠近聞名的木刻之鄉(xiāng)。關于櫟陽木刻的制作,我們來聽聽西安市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樹森這位1943年2月14出生的老人如何說。關于工藝流程,李樹森說:“制作櫟陽木刻,你先要選料呢,最好是桃木、梨木,人說桃木辟邪呢,農(nóng)村人就愛這個講究!薄艾F(xiàn)在桃木也多了,弄好木頭后就要在鹽水里浸泡一段時間,然后是上鍋一蒸,這樣雕刻出來了就不會被蟲蛀,能長期放到哪!薄啊[詳細] |
![]() | 在臨潼區(qū)驪山一帶,至今保留著一些與女媧有關的古老的風俗文化。主要表現(xiàn)在節(jié)日風俗、婚俗以及生活習俗等方面的與眾不同。節(jié)日風俗每年農(nóng)歷正月二十日,驪山周圍一帶的百姓都要過“補天補地節(jié)”,也叫“女王節(jié)、女皇節(jié)”。這一天要吃“補天餅”,由于各鄉(xiāng)講究不同,所以吃的餅各異,有煎餅、烙餅、蒸餅。但必須是圓形、薄頁。吃飯前要舉行簡單的儀式,由家里的祖母或者主婦撕餅拋向房頂象征“補天”,然后扔向井中或者擱在地上,叫……[詳細] |
![]() | 零口孫家皮影戲源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4年),其創(chuàng)始人孫老五是華縣人,清末,招贅于零口西原。1909年創(chuàng)辦領唱(碗碗腔)皮影戲,年老后由其子孫發(fā)宏繼續(xù)演唱,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解放前皮影戲一直有組織地演唱,1952年正式成立“民間劇社”,主要從事民間皮影藝術的表演和宣傳。1981年被政府收編為“零口文化站皮影團”,演出于關中各地。團長孫景發(fā),藝傳三代,從事皮影藝術四十余載。在當?shù)叵碛惺⒚,人稱“老……[詳細] |
![]() | 臨潼一帶有個風俗,農(nóng)歷正月二十前不準燒干鍋,要到這天才開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烙干饃,饃烙好后,先給房上扔一塊,是謂“補天”;再往地上撂一塊,是謂“補地。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共工與祝融之戰(zhàn),共工敗而怒觸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人間遭受了一場可怕的災難。女媧端來東海之水,澆滅了大地上的火,又從大江大河撿來了彩色石子練成石漿,搟成一個又一個薄薄的石餅,首先補好了天,接著又用同樣的辦法,……[詳細] |
![]() | 臨潼民間社火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渭河南北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如櫟陽馬踏青器山社火,相橋田市的老虎爬桿、背芯子,雨金的耍龍燈、踩單蹺、北田的大頭娃、單獅雙獅,零口的十面鑼鼓,馬額的花船、竹馬,穆寨的高蹺、抬轎等。這些社火節(jié)目多按當?shù)厝罕姷拇迳缁顒恿晳T進行組織,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前后,各村社挑選精明健壯男女,簡單裝扮后組成隊伍在村舍間- 表演。臨潼民間社火多為地社火和車社火。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社火……[詳細] |
![]() | 相傳女媧采五色石補天、摶土作人,倡婚姻而繁衍人類,后世尊其為“驪山老母”,并于農(nóng)歷六月十一至十五舉行盛大的廟會,祭奠她的偉大功績。每年這個時候,關中一帶的群眾、國內(nèi)外游客甚至港澳臺同胞都會熙熙而來,浩浩蕩蕩的朝圣隊伍,使得平日靜謐的驪山熱鬧非凡,各個道觀廟宇香火繚繞,蔚為壯觀。驪山古廟會歷史悠遠,延續(xù)了上千年之久!妒酚洝份d“女媧通神媒”,因而驪山古廟會又叫“驪山老母女媒節(jié)”。女媧摶泥捏人,在人們……[詳細] |
![]() | “十面鑼鼓”流傳于西安市臨潼區(qū)的零口、馬額、紙李、新豐、鐵爐等鄉(xiāng)鎮(zhèn)及與臨潼區(qū)相連的渭南市南義村和高陵縣的個別地區(qū)。十面鑼鼓的舞隊由21名男演員組成,其中一人敲擊馬鑼進行指揮,另有十人敲社鼓、十人敲社鑼。舞者身后背一根高約140厘米,上插各色彩紙做的三角小旗和紙花的花花桿。社鼓、社鑼則用一軟竹桿(橫桿)從背花桿中下端向前伸出,擔在舞者左肩上,俗稱“背弓”,前端裝上細繩吊勾,將社鑼掛在吊勾上,左手握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