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留下一代梟雄曹操千古絕唱的碣石山,雄踞于秦皇島市昌黎縣城北,東距黃金海岸僅15公里。碣石山的主峰仙臺頂,海拔695.1米,高聳于古城昌黎的正中。從古至今,圍繞著碣石山的名勝古跡、山川風物和地理、歷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昌黎民間流傳著千余個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與故事。碣石山故事與傳說之所以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是因為它的內容大都以斗智斗勇為主,揚善棄惡,宣揚正義終會戰(zhàn)勝-……[詳細] |
![]() | 昌黎吹歌是昌黎“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昌黎吹歌是人們極為喜聞樂見的一種鼓吹樂藝術,主要以嗩吶吹奏樂曲,伴以一個堂鼓和一副小鈸,較大場面引進笙、管、笛、胡琴等民族樂器進行烘托。昌黎吹歌有著與其它藝術形式所不同的獨特風格。它技藝奧妙,內容豐富,善于表達喜、怒、哀、樂等思想情感,很多樂曲已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和喜愛。所演奏的樂曲大體可分為三類,即秧歌曲、漢吹曲和牌子曲。昌黎吹歌之所……[詳細] |
![]() | 昌黎趙家館,位于昌黎縣城鼓樓東大街,始創(chuàng)于1921年,創(chuàng)始人趙福元(1907年—1996年)是一代著名的餃子大師。趙家館和趙家館餃子主要經(jīng)歷了四十年代的紅火期、五十年代的鼎盛期、六十年代“文革”期間的艱難期、“文革”后的振興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久負盛譽的趙家館餃子,是昌黎縣傳統(tǒng)的老字號風味食品,以圓籠蒸餃為主。其特點是:選料講究、皮薄餡散、味道鮮美、香而不膩、水靈可口。形成了海鮮、素餡、肉……[詳細] |
![]() | 世人公認,灤縣與灤南縣是評劇藝術的產(chǎn)生之地。但昌黎為什么又稱其故鄉(xiāng)呢?那是因為昌黎的民間藝術是構成評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評劇藝術中,含有大量昌黎民歌藝術的基因,曾為評劇藝術的產(chǎn)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評劇的前身為流傳于民間的說唱藝術“蓮花落”,“蓮花落”是清末民初流傳于昌黎、灤縣、樂亭等縣的一種曲藝形式,其曲調取材于民間小曲,這種民間小曲在昌黎縣稱之為昌黎民歌。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詳細] |
![]() | 皮影戲是一種民間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已有千余年的歷史,經(jīng)過不斷地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升華,皮影藝術以其鮮活的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而倍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流派,在影人制作藝術上,以田世民、周利存、潘玉剛最具代表性。皮影制作是一項復雜的制作技藝,要求制作者必須具備扎實的繪畫功底和高超的雕刻技巧,以及持之以恒的毅……[詳細] |
![]() | 昌黎皮影,俗稱為“驢皮影”、“老奤影”,因在河北東部,也稱“冀東皮影”。是集昌黎地方的民間美術、音樂、說唱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戲曲表演藝術。昌黎皮影的行當有別于其它戲曲藝術,稱旦為“小兒”、稱小生為“生兒”、稱老生為“髯兒”、稱凈為“大兒”、稱丑為“花生兒”。昌黎皮影影人的創(chuàng)意造型,借鑒廟宇神像,通過擴大頭部、眼部,加長上肢,形成獨具昌黎民間美術特色的側面造型和軀干的夸張結構。制作影人的原材料是凈膜驢……[詳細] |
![]() | 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承傳下來的一種民間小調,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清末民初,由于帝國主義的入侵和軍閥混戰(zhàn),昌黎幾經(jīng)戰(zhàn)火的蹂躪,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困境中借助于唱來抒發(fā)內心的憂郁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形成了曲調凄婉、如泣如訴、鄉(xiāng)土氣息極為濃厚的演唱風格,奠定了群眾喜聞樂見,久唱不衰的民歌藝術形式的基礎。如《馮奎賣妻》《1》等近百首民歌曲……[詳細] |
![]() |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地。它最早產(chǎn)生于元代,一直流傳至今。昌黎地秧歌從形式到內容都有鮮明的個性。它形式上分為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內容上除“平秧歌”無固定情節(jié)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當分為“妞”、“丑”、“”、“公子”幾種,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產(chǎn)生之初,各行當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結構、服飾上受蒙古族文化影響,現(xiàn)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