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城武術發(fā)祥地是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青城武術是整個青城山功夫的總稱。2008年7月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青城武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且受道教文化影響極深。青城山是中國道教起源地、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八百里古青城,引無數(shù)文人、隱士、仙家、圣賢等留蹤青城,被各方人物尊為神仙洞府、羽士修真之圣地。八百里古青城,孕育出了獨具地域特征和道家文化底蘊的青城功夫東漢142年,張道陵在青城山創(chuàng)立道教開始,兩……[詳細] |
![]() | 青城武術發(fā)源并流傳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區(qū),受青城山區(qū)地形狹窄崎嶇之影響,手法多于腿法,器械多用短兵,以劍法、拂塵、鞭桿為代表。青城武術與道家文化緊密相連,源自漢朝,有著悠久的歷史。今年6月,青城武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植根于青城山水,青城武術輕靈飄逸、小巧連環(huán)、輕步行走,善在高低不平的山地環(huán)境攻防;其亦柔亦剛、以柔克剛,輕靈飄逸、舒展大方的風格,也是源自山水文化的影響![詳細] |
![]() | 傳統(tǒng)金銅手工藝是在銅工藝品上運用鏨刻、鑲嵌、錯金銀等技法,在整個傳統(tǒng)金銅手工藝的操作過程中均會用到特殊制作的鏨子,操作者的手藝要精妙成熟。此種工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具有較深遠的歷史文化性,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手工藝。成都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寶庫。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早在戰(zhàn)國初期蜀王就遷都于此,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它的文化積淀已達到4000多年,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三星堆和金沙文……[詳細] |
![]() | 聚源竹雕是川派竹雕的代表。聚源鎮(zhèn)在古代被稱為“導江縣”,來源于4500年前大禹治水的歷史典故《禹貢》記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都江堰水利工程大量使用竹子編結的竹芭、竹席、竹繩等。證明都江堰市竹文化的歷史十分悠久。作為兼有實用和觀賞作用的竹雕工藝,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形成,現(xiàn)存最早的竹雕藝術品為漢代作品,現(xiàn)存記載竹雕工藝為六朝時文獻。川西平原在唐宋時期竹雕藝術水平已經(jīng)很高,到明清時已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詳細] |
![]() | 望娘灘是流傳在都江堰市及岷江流域部份地區(qū)的神話傳說故事。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地處岷江上游和中游結合部的岷江出山口。屬成都市轄。東南距四川省會成都市48公里。介于北緯30°44′~31°22′,東經(jīng)103°25′~103°47′之間。境內(nèi)地勢西北高、多山區(qū),東南低、為平原區(qū)。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岷江從市境西北入境,東南出境,流長47公里,將市境分為河西、河東兩大地域。河西諸山屬邛……[詳細] |
![]() | 柳街薅秧歌主要流行于都江堰市柳街鎮(zhèn)的民間歌謠,因其主要起源于薅秧時節(jié)田間地頭的傳唱,而成為當?shù)剞堆頃r必不可少的民間文化活動,有極強的針對性,后來逐漸成為當?shù)貎?nèi)容廣泛的民間歌謠創(chuàng)作活動。柳街鎮(zhèn)地處都江堰市的平原地區(qū),農(nóng)作物以水稻為主,歷來是都江堰市的稻米主產(chǎn)區(qū),而且歷史十分悠久,特別是清代中期,隨著清政府“湖廣填四川”移民政策的實行,柳街迅速成為主要的水稻耕作區(qū),并由此在傳統(tǒng)薅秧季節(jié)演唱薅秧歌的基礎……[詳細] |
![]() | 青城洞經(jīng)古樂是指流行于都江堰市以青城山為中心的民間音樂,流傳范圍遍及都江堰市廣大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成為集民間小調(diào)、道教音樂、佛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之大成的洞經(jīng)音樂獨立流派。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境內(nèi)的青城山也是中國道教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被列1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青城洞經(jīng)音樂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覡音樂直接相關。蜀地的道教音樂大多起源于上古先民在舉行巫覡活動時所演奏的祭祀音樂,青城洞……[詳細] |
![]() | 延續(xù)2000多年的清明放水節(jié)(古代又稱“開水節(jié)”),源于4000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對江水的祭祀。據(jù)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刻像的銘文考證,至少在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都江堰市民間就改祭祀江神和江水為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動,形成輻射整個四川盆地的歲時節(jié)令民俗清明放水節(jié)。都江堰芒城古人類遺存,是距今4500年前的古蜀人的生活聚落遺址?脊虐l(fā)掘證明,都江堰市古人類在4500……[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