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越調(diào)鄂北一帶較為流行的地方劇種之一,在谷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谷城與襄陽之間的一段漢水稱謂襄河,以唱越調(diào)而出名,故稱襄河越調(diào)。襄河越調(diào)為板腔體,其板式有慢板、垛板、二流、大越板、導(dǎo)板、飛板、滾白、昆腔、箭板等,唱詞為前短句,并用一部分昆曲曲牌,伴奏樂器以四根弦越胡為主,兼用月琴、三弦等,其唱腔優(yōu)雅婉轉(zhuǎn),剛?cè)岵⑴e。谷城民間藝人葉東生以唱越調(diào)聞名全縣。2005年,葉東生因年事已高,隱居紫金山區(qū)![詳細(xì)] |
![]() | 什樣錦也稱十番鑼鼓,是若干曲牌名與鑼鼓段連接而成的一種套曲。發(fā)起于明末,流行于石花、廟灘、城關(guān)、盛康等地。演奏時頗為熱鬧壯觀。1991年,搜集于《湖北器樂集成·谷城卷》。道教音樂。全縣的道教音樂(歌曲)數(shù)量較多,由于經(jīng)卷失傳,大部分曲目都是老藝人們經(jīng)過回憶后手抄成本,挖掘出分類經(jīng)卷音樂和選段10種。1982年,成谷城縣《道教音樂集成》(第一卷)。其中,《火居道音樂》鮮為人知,瀕臨失傳。1986年,……[詳細(xì)] |
![]() | 南河套曲俗稱《火炮曲》,流行于鄂西北荊山北麓南河流域。以《穆桂英掛帥》、《十二個半》為主曲的系列吹打樂演奏套曲,具有濃郁的楚文化韻味。曲譜旋律頗具南河流域山民的韻唱特色,鐫刻著遠(yuǎn)古楚巫音樂的痕跡,多在祭祀之禮、婚典之禮、開典之禮、坐堂之禮、殯葬之禮上演奏。1994年,《南河套曲》中的《穆桂英下山》、《小開套》等曲牌收錄于《中國民間音樂集成·湖北卷》中。……[詳細(xì)] |
![]() | 燈舞又叫滾燈舞。扎一燈籠或花籃,用一竹桿固定,下面放一木輪,表演者手推竹桿,一走動則燈籠或花籃旋轉(zhuǎn),伴著燈歌,配著鑼鼓、嗩吶或絲弦樂器伴奏,載歌載舞。燈舞流行于城關(guān)、廟灘、茨河等鄉(xiāng)鎮(zhèn)。2005年,縣代表隊表演的滾燈舞在襄樊市舞龍(獅)民間文藝展演中獲金獎。旱船。用竹桿扎骨架,外糊彩紙,下似船形,上似轎頂,一般由三人表演,船中坐一美女,船左外沿設(shè)一劃船工,船右設(shè)一老太婆,是滑稽角色,俗稱搖婆。表演者……[詳細(xì)] |
![]() | 端公舞俗稱《端公子攬神》,是祭祀“財神”的風(fēng)俗舞蹈,又稱喜神舞。舞蹈以歌為主,包括武術(shù)、魔術(shù)在內(nèi)的綜合性藝術(shù),舞蹈動作由剪剪花、搭肩梯子花、順邊柿子花、搖柿子花等組成,表演時以鑼鼓伴奏。唱腔音調(diào)與縣內(nèi)流行的花鼓戲極為相似。端公舞在紫金、趙灣流傳。每逢祭祀之禮、婚典之禮、開典之禮、坐堂之禮、殯葬之禮,邀請戲班子,跳端公舞助興![詳細(xì)] |
![]() | 水波浪是楚人在“祭水”活動儀式中逐步演變形成的一種民間風(fēng)俗性舞蹈,常用的動作似水流動。基本動作有“踏浪步”、“端掖步”、“踏步蹲”、“搖漿踏浪”、“浪里翻花”、“踏浪搖”、“撥水望月”、“推漿看花”等。人物造型有三花臉、老搖婆和小姑娘,踏著當(dāng)?shù)孛駱泛痛驌魳肤骠嫫鹞。每逢喜慶節(jié)日可見表演![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