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代表吉祥的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居“四靈”之首。麒麟舞原為明末宮廷中的娛樂項目,南明滅亡時(公元1661年),掌管宮廷文化娛樂的文林郎馮瑋歸隱故里,將一對“麒麟皮”帶給睢縣大劉寨村的馮氏族眾,并親授演舞之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麒麟舞不同于舞獅,也異于舞龍,其造型為“龍頭、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tài)表現得栩栩如生。逢年過節(jié)人們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據睢縣蓼堤鎮(zhèn)大劉寨村《馮氏家譜》和《杞縣志》記載:馮瑋祖籍考城(屬睢州),初籍杞縣,后居儀封。明末中進士,后封文林郎,掌管宮廷文化娛樂事宜。南明滅亡時(公元16……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