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豎燈桿升彩鳳是廣東省揭東縣港畔村及其周圍江姓族人紀念其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宋末右丞相江萬里被俘不降,投江殉國,其孫江汝祖攜家人定居揭陽龍砂。江氏傳至十一世祖時,族人在江邊發(fā)現(xiàn)鳳棲竹林,念及先祖江萬里平生喜鳳,江氏后裔就用“豎燈桿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先祖江萬里,表示不忘先祖,世代相傳。豎燈桿升彩鳳,即是用一根十多米長的毛竹,尾部留著竹葉,竹尾掛燈籠,燈籠上方掛著一只五色“彩鳳”,……[詳細] |
![]() | 獅舞(劉厝寨金獅)劉厝寨金獅是一種以傳統(tǒng)舞蹈為主兼及傳統(tǒng)體育的游藝活動,是在李家教拳術的基礎上進而發(fā)展舞獅活動,劉厝寨村民的習武風尚,是金獅表演中一種不可缺少的基礎和內容![詳細] |
![]() | 揭東縣的鑼鼓標旗隊遍及全縣城鄉(xiāng),又以炮臺鎮(zhèn)鑼鼓標旗隊最負盛名。是幾百年來民間游春祈豐年及重大喜慶的傳統(tǒng)綜合文藝1活動。鑼鼓標旗隊(俗稱“游鑼鼓”、“游標”)由潮州大鑼鼓隊和標旗隊組成。大鑼鼓隊包括鑼鼓1樂,鑼鼓有1至9個大鼓,配蘇鑼、深波、中鑼、大鈸、小鈸、月鑼、欽仔、碗鑼等;弦樂有嗩吶4至16支,配椰胡、二胡、揚琴、琵琶、三弦、古箏、阮、大胡、大提琴、月琴、大橫笛等。潮州大鑼鼓隊由大鼓指揮,嗩吶……[詳細] |
![]() | 揭東縣龍砂“豎燈桿、升彩鳳”,是潮汕地區(qū)民俗大觀中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這一民間習俗由來已久,世代相傳,是揭東縣港畔村及其周圍江姓村民(舊稱龍砂族)用以紀念其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柏Q燈桿、升彩鳳”,即是用一根10多米長的毛竹,尾部留著竹葉,竹尾掛燈籠,燈籠上方掛著一只五色“彩鳳”,鳳尾與鳳身都披上繡有金色絲線的紅綢緞,上面寫著“吉祥”、“幸!弊謽,鳳下掛著風鈴,風一吹,“彩鳳”轉動,鈴聲清脆……[詳細] |
![]() | 擺豬羊是揭東縣新亨鎮(zhèn)碩聯(lián)村村民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十七敬奉財神趙公明和關公的一項民俗活動,由碩聯(lián)村屬下十個自然村(俗稱十社)輪流主辦,每個自然村十年輪到一次擺豬羊活動。村民通過每年擺豬羊一系列民俗活動,慶祝過去一年生活富足安康,同時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生意興隆、吉祥好運、生活美滿。碩聯(lián)村擺豬羊習俗起源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明代中期,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使一些族姓成為大戶人家,他們出于對生意……[詳細] |
![]() | 揭陽鐵枝木偶是廣東省揭陽市的漢族傳統(tǒng)戲劇藝術。雖形似木偶,其淵源卻是漢族民間的皮影戲。據(jù)蕭遙天在《潮州戲劇音樂志》(已收入重刊饒宗頤總纂《潮州志》)的考證,潮州皮影戲屬于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滅亡時,由一班逃難的孤臣、義民將皮影戲帶到南方來。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戲最盛行,民間稱為“紙影戲”。因此,紙影戲在全國木偶戲中獨一無二。后來,并臺前罩的玻璃窗也棄去,號“陽窗紙影”,以別于“竹窗紙影”,民間便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