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一直流傳至今。它以手口方式傳承,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
現(xiàn)喀什市古則爾社區(qū)下屬的闊子其亞爾比西居民區(qū)是世世代代從事土陶作業(yè)的地方。這里的土壤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制作者即利用這種粘土制陶,不經(jīng)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制成器皿狀,再涂以不同顏色,燒成光澤美觀的生活用品。
英吉沙縣也是維吾爾族制陶的重要地區(qū),長期以來其制品遠銷南疆各地。其產(chǎn)品造型精美、古樸,具有典型的維吾爾風格。英吉沙的土陶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類,都以黃泥制坯,素陶是直接燒制的,琉璃陶則成坯施釉后再燒。因釉料有鋁、黑鐵渣、石英石、紅土等不同成分,故燒成后有深綠、淺綠、棕色、白色、土黃、土紅、奶黃等顏色。
吐魯番地區(qū)的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同樣歷史悠久,吐魯番維吾爾族土陶器可分為素陶、素釉陶和彩釉陶三種。制作工序有備土、和泥、悶泥、揉泥、造型、上釉、燒制、加工等,成品的造型、風格別具特色。
這些土陶器及其技藝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交流的物證,不少作品明顯帶有佛教文化的印跡,同時又有鮮明的阿拉伯風格,深入研究維吾爾族制陶技藝,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當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況。
隨著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土陶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得越來越少,致使品種驟減,如吐魯番就從百種減為寥寥數(shù)種,花色也由繁變簡。除花盆、花缸以外,土陶器基本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因為受到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土陶匠人大都閑置了祖?zhèn)魇炙,年輕一代也無心學習和傳承傳統(tǒng)燒制技藝。1949年前,喀什市闊子其亞爾比西居民區(qū)從事土陶手藝的匠人有一百多戶,如今僅剩11戶,其中工匠只有17人。面對這種形勢,必須迅速采取措施對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進行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