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古通》亦稱“打長板”,流傳于濟南市平陰縣境內(nèi)孝直鎮(zhèn)宋柳溝村一帶,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由于此舞是用打擊樂為伴奏,鼓點打法是擊鼓邊、鼓心、悶鼓,同時舞者手中道具夾板與鑼鼓配合,而發(fā)出“加古通、加古通,加古、加古、加古通”的聲響,由此而得名!都庸磐ā窔v史久遠,對其來源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源于古時祈雨祭祀活動。此后,《加古通》逐漸發(fā)展成為了一種春節(jié)扮玩的民間藝術形式,跳起此舞祈求一年四季風調(diào)雨順、人壽年豐。
《加古通》是山東省著名民間舞蹈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省市專家多次來宋柳溝村采風挖掘,并以此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會演比賽中獲獎。1965年,濟南市歌舞團根據(jù)《加古通》的舞蹈語匯創(chuàng)作的三人舞《看莊稼》參加了“上海之春”華東六省一市文藝會演并獲獎,華東各地爭相學習演出,風靡大江南北。此后他們又創(chuàng)作了舞蹈《巧姑娘》和《摘玫瑰》,在山東省文藝會演和全國舞蹈比賽中獲獎。三人舞《摘玫瑰》由濟南兒童歌舞團攜往英國演出,深受觀眾喜愛。1990年,在濟南市舞蹈家協(xié)會、市藝術館、縣文化館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把《加古通》由3人表演改編成9組27人表演的大型廣場民間舞蹈,由平陰瑪鋼廠職工表演,1991年5月,平陰瑪鋼廠《加古通》演出隊參加了“第二屆山東省暨濟南市文化藝術節(jié)”開幕式,同年9月,又參加了“中國·濟南91’世界旅游日”大型文藝演出。1992年春節(jié),應邀參加“北京龍?zhí)侗珖鴥?yōu)秀民間花會大賽”,獲得優(yōu)勝獎。宋柳溝村表演的《加古通》,多次參加省市民間藝術比賽并獲獎;1998年《加古通》作為山東重點民間舞蹈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2006年被濟南市列入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