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麻紙制作是山西忻州、原平地區(qū)的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其制作技藝至今仍在忻州市定襄縣蔣村和原平市崞陽鎮(zhèn)保留延續(xù)。據(jù)傳,蔣村和崞陽從明代始即有麻紙制作作坊,這些作坊的匠人每年二月都要祭拜蔡神(蔡倫),并將此古老的造紙方法傳承至今。麻紙制作用料講究,工藝流程復雜,有鍘貨、折貨、泡貨、整貨、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攪汗、抄紙、曬紙、整紙等12道工序。所制麻紙色澤潔白光亮,質地均勻細密,纖維細而長,拉力強而柔,吸墨性能……[詳細] |
![]() | 炕圍畫俗稱墻圍畫,為古代宮庭與廟堂建筑壁畫的一種外延,是農(nóng)村住宅里極具裝飾性的壁畫形式。北宋時期,原平炕圍畫即在一些官宦人家的居室流行,到明末已逐漸普及到廣大鄉(xiāng)村。原平炕圍畫一般由花邊、畫空子、鍋臺畫、灶畫四部分組成。炕圍畫的內容,早期大多從封建家庭教育的目的出發(fā),宣傳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等,后來逐漸增加了現(xiàn)實題材的內容,以人物畫為主,同時配以花卉、山水、動物等予以襯托。整體上采用象征隱喻手法,多……[詳細] |
![]() | 云岡大鑼鼓(也稱云勝鑼鼓)是流傳于晉北地區(qū)的一種鑼鼓藝術,其中以原平市永興村的鑼鼓隊最為著名。早在北魏開鑿的云岡石窟的第16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鑼鼓樂隊的演奏形象,這說明小镲當時在民間就已普遍流行。歷史上,晉北高原戰(zhàn)事頻繁,該樂種常用于歡迎將士凱旋,戰(zhàn)爭結束后,轉而主要用于民俗節(jié)日演奏。到民國年間,它已有所式微。改革開放后,其傳承人邢明軒、張林雨大力傳承,率隊在國內外頻繁演出,頗獲盛譽。1997……[詳細] |
![]() | 鳳秧歌是流傳于原平北賈村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其獨特的道具、舞蹈形式、演唱風格,在全國獨樹一幟。原平市位于山西北中部,北賈村位于原平城北十公里處。鳳秧歌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見于清光緒六年。從最早可考的民間藝人李正環(huán)開始,至今已傳到第六代。鳳秧歌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獨具特色的道具竹圈甩帽上。由于受該道具的影響,其舞步也呈現(xiàn)出慢悠悠、晃悠悠的特色。演唱風格不同于山西其它地方的小戲、民歌,它運用了大量……[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