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炒粸是流行于山西省垣曲縣境內(nèi)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具有養(yǎng)胃健脾之功效,深受群眾歡迎。垣曲炒粸選用當?shù)貎?yōu)質(zhì)的小麥做原料,經(jīng)過觀音土炒制而成。炒粸顆粒大小均勻,面黃焦脆,口感頗佳,老少皆宜,吃起來讓人回味無窮。垣曲炒粸品種繁多,主要有花生炒粸、核桃炒粸、芝麻炒粸等。垣曲炒粸屬于當?shù)貍鹘y(tǒng)小吃,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養(yǎng)胃補脾的功能,可幫助出門遠行的垣曲人解決在外水土不服的問題,也是民間親朋好友互贈的佳品。隨著……[詳細] |
![]() | 曲劇,舊時也稱“高臺曲”或“曲子戲”,是在河南當?shù)亓餍械墓淖忧筒雀哕E表演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的,盛行于河南及山西南部的垣曲縣境內(nèi)。民國初年,曲劇由河南傳入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垣曲縣的蒲掌、英言、窯頭等地隸屬河南省王屋府管轄,與河南的澠池、新安隔河相望,相互來往密切。是時,有英言越調(diào)曲子班、峪子村曲劇班常年在垣曲縣演出,后在河堤、南堡等地也相繼出現(xiàn)。曲劇的前身為高蹺曲子,已有400余年的歷史,分……[詳細] |
![]() | 花敲鼓,亦名花慶鼓,由于演奏時不用鑼镲伴奏,以革、木敲打為特色,又稱“干鼓”,是流傳于山西垣曲各地的民間音樂表現(xiàn)形式;ㄇ霉脑谘葑嘀斜M量發(fā)揮鼓的優(yōu)勢,充分挖掘鼓的潛力,擊打鼓的所有部位,甚至連鼓環(huán)、鼓釘都打遍。表演時用鼓24面,代表24個節(jié)令。演奏時,中間4人手捧拍板(俗稱夾板)、梆子作舞,象征牛、虎、獅子、麒麟四獸,四獸的寓意取牛之忠、虎之猛、獅之威、麟之祥;ㄇ霉闹两袢员A糁鴬A板演奏的古老習俗……[詳細] |
![]() | 垣曲位于山西南端,運城北隅,相傳是舜的出生和早期活動地,縣域以古負夏(今歷山鎮(zhèn)同善村)為中心,圍繞舜帝傳說形成了一個虞舜文化圈,廣大民眾對帝舜崇拜莫至,以各種方式進行祭祀。據(jù)碑刻資料記載,早在元朝時,瞽塚村就曾經(jīng)重修虞舜廟,逢年過節(jié),前來求神祈福的人絡繹不絕,廟會香火不斷。帝舜祭祀活動每年三月二十六開始準備,二十八日結(jié)束,活動內(nèi)容包括祭奠、祈福、娛樂、商貿(mào)、巡會等。廟會第一天為祭神(祭舜),由主持……[詳細] |
![]() |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農(nóng)歷屬相所在的年份,俗稱屬相年,這一說法早在西漢就有了,起源于中國的十二生肖和崇色心理。傳統(tǒng)習俗認為,本命年犯太歲,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每到本命年時,漢族北方各地,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系上,俗稱“扎紅”,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晉南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話說當年劉秀被派往河北清剿王莽的殘余勢力,……[詳細] |
![]() | 舜的傳說廣泛流傳于垣曲縣歷山鎮(zhèn)周邊區(qū)域,主要分布于同善村、神后村、南堡村以及皇姑幔、歷山舜王坪等地。舜乃上古五帝之一,堯王禪位之前曾長期在歷山耕作,恪守孝道,為世人所稱頌,《尚書》、《墨子》、《孟子》、《竹書紀年》、《史記》、《水經(jīng)注》、《平陽府志》、《山西通志》等書籍中均有相關(guān)記載。歷山舜王坪的舜廟創(chuàng)建于何時,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從歷山鎮(zhèn)同善村現(xiàn)存的明代“帝舜故里”及明萬歷三年(1575)和清康熙二……[詳細] |
![]() | 垣曲镲,俗稱“镲口”、“镲段”、“打镲”,是流行于垣曲縣歷山鎮(zhèn)、古城鎮(zhèn)、王茅鎮(zhèn)、華峰鄉(xiāng)、長直鄉(xiāng)、解峪鄉(xiāng)、皋落等地的一種說唱曲藝形式,可用第一人稱代言,也可用第三人稱敘述,與快板、快書相近。垣曲镲產(chǎn)生于何時無明確記載。據(jù)村民口述,早期打镲多活動于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用以逗樂取笑;一般用手拍,嘴伴奏作為節(jié)拍過門,镲手見景生情,即興演說,少則兩句,多則不限,時稱“干板镲”。后來,為了便于演員演說,增設小……[詳細] |
![]() | 西石霸王鞭是流傳于垣曲縣古城鎮(zhèn)西石村一帶的民間舞蹈形式,關(guān)于它的起源民間主要有四種說法,即趙王石勒說、宋代鏢師說、西楚霸王說、游戲娛樂說。清代,西石霸王鞭表演已日臻嫻熟,民間會舞鞭者甚眾,多為青中年人和兒童,且全為男性。是時,西石霸王鞭表演共25場,場場不重樣。清末到建國前夕,社會動蕩,百姓流離失所,許多舞鞭技藝失傳,流傳到今天僅8場,主要有風絞雪、剪子觀、雙人掄、雙蛇蛻皮、大分局、六踢腳、兩頭掄……[詳細] |
![]() | 武高蹺在垣曲縣分布甚廣,主要流行于垣曲縣新城鎮(zhèn)坡底村和華峰鄉(xiāng)胡村,尤其以坡底村最為著名。據(jù)傳,武高蹺起源于孩童們玩耍嬉鬧時的娛樂游戲,后來,村人加入鑼鼓伴奏、裝扮臉譜,逐漸成為節(jié)慶活動中的固定表演形式,傳承至今。坡底武高蹺表演動作主要有正走、倒走、跳狗牙、穿8字、高蹺二節(jié)抬、過天橋、抬三節(jié)、抬轉(zhuǎn)球等;表演技巧有單拐過天橋、倒走過天橋、橋上劈叉、單腿撲蝴蝶、背拐、碰拐等;道具主要有高蹺、綁帶、抬杠、……[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