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意拳,亦稱“心意六合拳”,是傳統(tǒng)武術(shù)的一個拳種。據(jù)考證,此拳是明朝末年,山西姬際可依大槍技法改變?yōu)槿▌?chuàng)編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山西祁縣小韓村戴隆邦得傳后,潛心研習(xí),廣傳族人和弟子,促進了心意六合拳的傳承和提高。戴氏所傳心意拳,既有徒手拳術(shù),也有器械練習(xí)。在徒手練習(xí)中,以站丹式等- 練習(xí)作為基礎(chǔ),拳法練習(xí)的特點是由內(nèi)催外,以根帶梢;以圓構(gòu)型,攻防自如;剛?cè)嵯酀,積柔成剛;樸實無華,貴在實用。它的技……[詳細] |
![]() | 祁太秧歌,又稱“晉中秧歌”,是民眾自編自演的融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shù),主要流傳于祁縣、太谷、介休、平遙、文水、交城、孝義、汾陽、清徐、榆次、太原南郊等地。它以農(nóng)村生活故事、民間習(xí)俗、傳聞軼事等為題材,以優(yōu)美的曲調(diào)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祁太秧歌早期的表演形式是元宵社火中的踩街秧歌,大多是以第三人稱說見聞、數(shù)典故、敘景致的歌舞形式。表演時,由俊……[詳細] |
![]() | 祁縣位于晉中盆地中部,氣候暖溫,四季分明,很適合芝麻生長。祁縣又是晉商故里,用芝麻榨香油是這里的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據(jù)縣志記載,清嘉慶年間,當?shù)匾活櫺展賳T(祖籍浙江)任滿后棄官經(jīng)商,以做小磨香油扎根祁縣,代代相傳,至今已傳至第八代。祁縣小磨香油制作采用傳統(tǒng)的“水代法”,即把精選的芝麻在洗滌池中漂洗,然后炒熟再揚煙吹凈,用石磨磨細為漿,并在大鍋中兌加95℃熱水,用油葫蘆攪拌振蕩,使其非油物質(zhì)吸收膨脹,其中油脂……[詳細] |
![]() | “雪蓮酥”是祁縣老字號“是盛樓”糕點鋪的一款極品糕點,其形如雪蓮,色如白玉,用料講究,工藝精湛,口味淳厚,以“酥、綿、利口、甜香、醇和”的口感特征著稱!镀羁h縣志》載“是盛樓”是祁縣著名的老字號爐食(糕點)鋪,以制作糕點鮮美精致著稱,始建于清乾隆時期,鼎盛于清末民初。其時,也正是喬家的事業(yè)被喬致庸推上巔峰的時期。當時,喬家食用的糕點、月餅均由“是盛樓”承制,其中“雪蓮酥”等至酥月餅系列專供“在中堂……[詳細] |
![]() | 祁縣溫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戲劇化發(fā)展過程中派生出來的一個小劇種,它既不屬于梆子戲,也不像秧歌劇,而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術(shù)有機結(jié)合的一個藝術(shù)品種。溫曲武秧歌的主要表演手段是武打套路,劇目大都是取材于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武戲,由藝人自編自演,表現(xiàn)見義勇為、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武秧歌始于明代萬歷年間,村人賀朝奉學(xué)得精湛的拳術(shù),并把武功融于舞蹈程式中,作為一種社火表演形式流傳至今。清嘉慶年間,武秧歌逐……[詳細] |
![]() | 城趙鎮(zhèn)(由原里村鄉(xiāng)、城趙鎮(zhèn)合并而成)位于祁縣西部,歷史悠久,民間文化種類繁多,當?shù)丶艏埶囆g(shù)十分興盛,流布于汾河、昌源河流域的里村、修善、原東、豐固一帶,廣泛用于節(jié)日慶典、婚喪嫁娶、生日壽誕、祭祀祈福等各種民間活動。城趙鎮(zhèn)剪紙藝術(shù)基本分為兩大系列,一是藝人留樣圖,用水噴濕,貼于木板上用燈煙(古用蠟燭,后用煤油燈)熏制而成;二是藝人用筆繪圖,或心傳盲剪。表現(xiàn)內(nèi)容也頗為廣泛,有生活情趣的,有道德禮儀的,……[詳細] |
![]() | 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以嗩吶為主,主要用于婚喪禮儀,又可分為粗樂、細樂、兩支嗩吶加鼓釵的稱“粗樂”。小嗩吶做主樂,笙、管、胡呼為和樂的稱為“細樂”。不論是粗樂或是細樂,均有明顯的北方民族風格,激越昂揚,粗獷豪放,給人以振奮感。從明代以來,從事演奏的樂戶地位低下,為人所鄙視。祁縣稱為“王八疙瘩”,習(xí)其藝者極為稀少,藝人之名不見經(jīng)傳,有則以綽號或小名留世。清末,祁縣樂手大多師承高三忙,肉兒,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