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市羊肉始盛于清代道光年間,以本地產(chǎn)山羊、湖羊為原料,其烹調方法獨特,技藝祖代相傳,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是蘇、錫、滬一帶著名的土特產(chǎn)。徐市人吃羊肉的歷史比較悠久,據(jù)明代《里睦小志》論述,徐市地區(qū)就有一些農民從事殺羊、燒羊和賣羊肉。由于地處江南水鄉(xiāng),冬天天氣陰冷潮濕,雨雪較多,濕氣重,容易致病,羊肉具有抵御寒冷,增強體質,增加人體熱量的特點。因此,當時很多人生病后,醫(yī)生除配中藥外,還特別關注冬季……[詳細] |
![]() | 支塘籃,是以地名命名的一種特定竹籃。它以堅固耐用、美觀大方、經(jīng)濟環(huán)保而聞名于世。支塘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國初期;ㄅd司、花榮叔侄在支塘南街陳家開設篾作場,持續(xù)30多年,聞名四鄉(xiāng)。抗戰(zhàn)前,里人楊友卿獨資開設了竹行,為本地竹匠、農戶提供毛竹、山竹、篾竹等原材料。1951年4月成立的支塘供銷社,根據(jù)市場需要,設立了化肥農藥竹木、五金交電、小農具等供應門市部;兽r藥竹木部設在東街張青蓮故居后面木行場……[詳細] |
![]() | 竹編工藝是一種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間工藝。我國南方地區(qū)竹種豐富多彩,有淡竹、水竹、慈竹、黃姑竹、剛竹、山竹、毛竹等約二百多種。勞動人民用竹材制作家具,編制用品,創(chuàng)造了具有不同藝術特色的多種編織工藝。竹編有“扁竹”和“圓竹”之分。“扁竹”是把用竹篾、竹片等扁行竹材制作器具!皥A竹”是把指用圓形竹制作的竹制品。扁竹主要制作畚箕、籮筐、匾子、篩子、涼席等竹器農具及生活用品。手藝傳子帶徒,做“出門工”,為農戶……[詳細] |
![]() | 玻璃藝術在我國已經(jīng)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就有玻璃出現(xiàn)。但在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中,玉和陶瓷的材質特性更符合人們審美和價值標準。因此我國長久以來玻璃藝術在藝術理念和制作技術上未有所發(fā)展。但到了清初,當歐洲制造的晶瑩的玻璃制品傳入我國后,頗受統(tǒng)治者的喜愛。樂于接受外來科學技術的康熙皇帝決心生產(chǎn)和制造中國自己的優(yōu)質玻璃器?滴跞迥辏1696年),他請來德國傳教士兼技師紀理安作技術指導,建立了清宮玻璃……[詳細] |
![]() | 海虞茶葉有限公司位于海虞鎮(zhèn)境內的七峰山中部,這里七座山丘連綴成串,山勢平緩、土質肥沃;山上修竹茂林,植被豐茂。七峰北瀕長江,長年受長江水氣、霧氣潤澤,年平均溫度在16℃以上,更兼雨量充沛,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據(jù)《常昭合志》記載,明清之際,福山大慈教寺政治鼎盛時期,“有免糧田120多畝”。僧人在殿山南麓種植茶樹,有專人管理,采摘、炒制,名“寺前茶”。供寺內僧眾和香客、游客飲用。明相國邑人……[詳細] |
![]() | 相傳明末清初,楊園地區(qū)有一獵戶,捕得甚多野味,取其一,煨之燒熟,奇香四溢,實為極品美食之上品。后常取其所捕野味而烹之.清代童岳薦于《調鼎集》中有云:“家禽取其肥,野禽取其香”!墩{鼎集》為清代手抄食譜,廚藝秘籍孤本。久而久之,楊園野味因此而得名。楊園爊制熟食可謂山珍,在洞港涇、楊樹園有百年以上歷史。當?shù)貣|項、西項、桃園專門有一批獵戶,開船到丹陽地區(qū)、浙江山里及吳江水域狩獵野雞、野鴨、野兔和各種山鳥……[詳細] |
![]() |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自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至唐宋佛教發(fā)展達到了鼎盛時期,由此出現(xiàn)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各派宗教在每年的一定日期把-塑像裝上車在城鄉(xiāng)巡行,稱為“行像”,后來又增加了舞蹈、戲劇表演、雜技等內容,促進了商業(yè)貿易交流,成為附近百姓的盛大節(jié)日。常熟的白雀寺廟會,在大義寺基原是祭祀小王老爺神位的,在明朝佛教非常盛行的一個時期,廟會也由此而開始。白雀寺廟會在每年農歷三月的十三、十四這兩……[詳細] |
![]() | 梅李燈會已有百余年歷史了,是在民間流傳的一種大眾文化活動。其內容是充滿生活氣息,通俗易懂,其形式往往是直截了當,充滿地方人文色彩,能直接感受到來自民間能工巧匠們的聰明才智。梅李燈會,俗稱“調龍燈”,盛名久遠。最初是在元宵節(jié)前后,孩童牽兔子燈、舉彩燈嬉戲于街頭。后為成人代替,愈調愈盛,三月達到0,故民間有“梅李調龍燈三月興”的說法。梅李燈會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年調龍燈,東南西北街商鋪富戶備了煙茶、……[詳細] |
![]() | 沙家浜鎮(zhèn)地處江南水鄉(xiāng),地勢低洼,河流成網(wǎng),南臨陽澄湖,北靠昆承湖,境內有十大低洼圩田,水面占全鎮(zhèn)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舊時陸路交通閉塞,水上交通十分發(fā)達。自古以來在沙家浜便留傳有“36個浜”,如湖家浜、晏家浜、徐家浜等,和“72個滃”,如潘家滃、謝家滃、倪家滃等,還有“涇”,如周涇、新涇、張涇、蛇涇等,素有“開門就見水,抬腳就動櫓”之說。所以,沙家浜鎮(zhèn)自古以來每家每戶都擁有自已的船,不管是走親戚、逛集……[詳細] |
![]() | 劃龍舟習俗,在荊楚是為祭祀靈均,在吳越是為祭祀子胥,而在常熟是為祭祀李王。李王即宋代的-,他在生前就為民驅瘟免災、救民于倒懸,特別是“衛(wèi)海漕”有功于世,儼然水神,死后為當?shù)氐睦习傩账鶓涯,特別是湖甸地區(qū)更是頂禮膜拜。常熟湖甸位于虞山南麓、尚湖之東。湖甸人家傍水而居,日常出沒風波里,在水中討生活,他們祈福于傳說中的水神李王,于每年農歷的春秋兩季進行湖甸龍舟會。常熟湖甸龍舟會的獨特處:除了祭祀李王外,……[詳細] |
![]() | 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小孩興致高!罢仗镓敗,唱歌謠,裹餛飩,吃元宵,上鷂燈,放鞭炮,敲鑼打鼓雙腳跳。天上放鷂燈,地上舞龍燈,家家戶戶掛彩燈。這就是常熟東鄉(xiāng)一帶民間流傳下來的農民百姓過元宵節(jié)的歡樂場面。這其中,東張一帶農村每年元宵節(jié) “上鷂燈”的習俗,尤其值得稱道。所謂“上鷂燈”,就是將燈籠掛在放鷂子的繩上,隨鷂子飛上天空。這象征著吉祥如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讓心中的祝愿和祈禱飛上天……“……[詳細] |
![]() | 福山廟會定期為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是海虞鎮(zhèn)福山地方傳統(tǒng)廟會節(jié)場。當?shù)赜址Q“看三月二十八”。相傳宋至和年間(1054——1056年),殿山建東岳廟,為泰山東岳離宮,供東岳大帝黃飛虎神像。三月二十八正值大帝誕日。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福山江濱又建起褚太尉廟,紀念保衛(wèi)地方平叛殉難的福山人伴哥。三月二十八。恰恰又是褚太尉忌日。里人每年于此日抬神像到東岳朝圣,到褚太尉廟祭祀,年復一年,逐漸形成傳統(tǒng)。明代顧……[詳細] |
![]() | “三月三進香”,俗稱“拜香”,在常熟流傳已久,是常熟特有的一種民間文化習俗。常熟“三月三拜香”的淵源來自于古代的上巳節(jié)。據(jù)《史記•外戚傳》、《后漢書•禮儀志》記載,當時上巳節(jié)都以修禊為主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巳節(jié)的內容發(fā)生了變化。延至唐宋時期,上巳節(jié)逐漸演變?yōu)橐郧笊癜莘馂橹饕獌热莸墓?jié)日了。相傳三月初三為真武誕辰,人們?yōu)榱思o念其誕辰,都相約每年三月初三前往虞山祖師廟拜香,這在……[詳細] |
![]() | 看楊梅,燒蒔香”是常熟民間一項傳統(tǒng)的地方風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重修琴川志》已有寶巖栽楊梅的記載。元代《琴川志》、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常熟縣志》也記載了常熟看楊梅的盛況。清代詩人翁春孫在詩作《西山看楊梅》中寫到:“一經(jīng)穿蒙密,鮮紅萬綠兜。山深跨捷足,樹矮笑低頭。堆刺鶯難啄,垂球鵲莫偷。攜歸頻餉客,粲粲白瓷甌!庇捎诳礂蠲泛蜔P香之間的種種淵源聯(lián)系,以及兩者同處寶……[詳細] |
![]() | 沙家浜水鄉(xiāng)服飾是沙家浜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實踐中智慧的結晶,由于地處湖泊濕地,水陸兩棲的勞作強度,使其服飾保持了一貫的“短打”、“合身”,方便勞動和起居。沙家浜水鄉(xiāng)服飾的形成,除了環(huán)境因素之外,還與當?shù)氐奈锂a(chǎn)密切相關。據(jù)史料記載,當?shù)爻霎a(chǎn)的白苧歷來有名。白苧這種紡織原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溫喜雨喜肥,怕凍怕旱怕漬,而沙家浜水鄉(xiāng)地區(qū)最適宜種植。沙家浜水鄉(xiāng)服飾的古樸氣息延續(xù)了以白苧作為原料的紡織物固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