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賞牌燈賞牌燈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形式,在陽朔縣流傳已有上千年歷史,和龍燈、獅燈、故事臺、八寶紙扎等多種民間文藝活動一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賞牌燈主要在元旦、元宵節(jié)等喜慶節(jié)日舉行,由民間自發(fā)組織,單位和個人集資支持。牌燈由牌和桿組成![詳細] |
![]() | 中秋歌節(jié)年年中秋是歌節(jié),木葉歌聲滿山間。木葉吹得山水笑,歌聲唱得月更圓。。每年中秋節(jié)的晚上,明月當空,一片銀輝,在所有的壯族村寨,到處都能聽到笛聲悠揚、山歌如潮。會山歌多數(shù)是以村以寨為單位,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扎成一堆,首先是用木葉吹奏,投石探路,按壯族山歌的調(diào)律,一曲又一曲地不斷演奏,目的是尋找合適的對歌者,并達成彼此間的默契。找到對手后,即刻以歌代言,傳情表意。許多的壯族男女青年都是通過會歌的形……[詳細] |
![]() | 瑤家還歌堂愿還歌堂愿的習(xí)俗至今仍然在陽朔縣龍尾瑤一些村子里流行。據(jù)說,在一千多年前,瑤族有一個婦女特別會唱歌,還在各瑤寨還帶了很多徒弟。瑤族人都敬稱她為歌娘。后來,歌娘老了,但臨死前總不斷氣。在床邊守候送終的眾徒弟中,有人猜到了歌娘的心事:怕死后沒有人和她唱歌。于是眾徒弟對著歌娘許下諾言,每隔五年一定要接她回瑤寨與眾徒弟唱歌一次。聽了徒弟的話,歌娘笑了笑,然后安詳?shù)亻]上了眼睛。從此后,每隔五年,各……[詳細] |
![]() | 陽朔吃社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此話充分說明了社日的重要。陽朔各鄉(xiāng)各鎮(zhèn)過二月社、八月社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社,是供祀社王菩薩的節(jié)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比一般節(jié)日還要緊。在陽朔各地,社日其實成了十友男人大聚會,名目叫做吃社。這是一種民間互幫互助的結(jié)社組織,是陽朔農(nóng)村千百年沿襲而來的好傳統(tǒng)。在村里,只要您參加了十友社,您家的老人過世后,一切后事有人幫忙到底,從入殮、報客、辦夕,到入土圈墳,一切都做得妥善……[詳細] |
![]() | 陽朔儺舞陽朔儺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表演藝術(shù),俗稱為師公舞、跳鬼師,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在陽朔的鄉(xiāng)村間,常常以儺舞來驅(qū)鬼逐疫。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有人物、有故事情節(jié)的儺戲。陽朔民間至今還有這種儺舞表演。一九五六年中央民族學(xué)院來陽朔對儺舞采風(fēng),搶救文化遺產(chǎn),并進行了錄音錄像,采集了儺舞的原始資料。近年來,隨著陽朔旅游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如今灘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藝術(shù),又被重新整理排練出來,為中外……[詳細] |
![]() | 白沙鎮(zhèn)上的白沙圩市,是陽朔縣最大一條圩市,歷來盛行經(jīng)商,故商賈云集,殷實富裕者眾多。六月二十三會期興起于民國初年,本地商賈者為了更加繁榮白沙市場,發(fā)起以紀念關(guān)羽為名的“六月二十三”會期。會期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新米飯、包新粽粑,并舉行新禾開鐮儀式。儀式為放喜炮四聲,分別代表“人丁興旺,生意興隆,延年益壽,如意結(jié)緣”。每次會期為期三天,以六月二十三日這天為0。會期中最刺激的活動是搶炮。這是一種類似壯……[詳細] |
![]() | 雖然啤酒節(jié)是一個具有濃厚西方色彩的節(jié)日,但作為“地球村”的陽朔西街,已成為舉辦國際啤酒節(jié)的理想之地。1999年12月31日舉辦了第一屆西街國際啤酒節(jié),以后啤酒節(jié)一般在年末或年初的晚上舉行。屆時,各個國家的民間藝人都要表演富有異國情調(diào)的音樂歌舞。人們暢飲著啤酒,伴著搖滾音樂,不由自主地跳起了強勁的舞蹈。還有舞龍舞獅、-表演、趣味比賽等等。整個西街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酒吧,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們在這里縱……[詳細] |
![]() | 陽朔人把人們進行商貿(mào)交易的圩市叫鬧子,習(xí)慣上把人們到圩市買賣辦事統(tǒng)稱趕鬧子。大的鬧子一般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成圩市,一個鄉(xiāng)(鎮(zhèn))就是一個鬧子,現(xiàn)在陽朔縣有九個鄉(xiāng)(鎮(zhèn)),就有九個鬧子。這些鬧子都按照民間約定的日子成圩市,每逢一、四、七日是楊堤、白沙鬧子;每逢二、五、八日是葡萄、高田、福利鬧子;每逢三、六、九日是金寶、陽朔鎮(zhèn)、普益、興坪鬧子。這些圩市,時間最早的是興坪圩,成于東漢三國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詳細] |
![]() | 陽朔全縣有瑤民2400多人,絕大部分居住在福利鎮(zhèn)龍尾瑤村。龍尾瑤的瑤民,史載來源于廣東省肇慶府封川縣豬記港。景泰元年(1450年),廣西平樂府天寶縣上北鄉(xiāng)津平里的雷通天、李通地、雷五子等人糾眾作亂,到處搶劫,鄉(xiāng)民不得安寧。肇慶知府命令瑤民首領(lǐng)于同年潤之月初三日領(lǐng)七姓瑤兵進剿,經(jīng)瑤兵苦斗,殺死了雷通天、李通地、雷五子等人,平息了患亂。后來趙通添、鄧德堂、鄭元安、李元應(yīng)等人被留守大源瑤和小源瑤,東至金……[詳細] |
![]() | 留公十月香源于明朝萬厲年間,通過追溯和紀念“雙岐宮”(留公村的一座古廟)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來慶祝豐收、歌頌平安,因為農(nóng)歷十月是稻谷成熟、瓜果飄香的季節(jié),所以村民把節(jié)日叫做“十月香”。為期兩天兩夜,期間有舞龍、舞獅、唱戲、秧歌等傳統(tǒng)節(jié)目,還有籃球、下棋、打牌等文體活動。留公十月香日期:農(nóng)歷十月初十舉辦地:陽朔縣普益鄉(xiāng)留公村……[詳細] |
![]() | 陽朔人俗稱“七月半”又稱“鬼節(jié)”,是紀念祖先的民間節(jié)日。過去,每年七月初八這天,家家戶戶就要把祖先的魂靈“請”回家中供奉于堂屋,一直供奉到七月十五晚,才把祖先魂靈送回山野,送的時候要在村邊或者路口燒錢紙蠟燭和香。每到七月半,大人小孩都要吃粑粑,俗稱吃“狗舌粑”。為何要吃狗舌粑,說法很多,已不可考,但流傳下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所謂“狗舌粑”,跟一般的葉子粑基本相同,都是用粑粑粉調(diào)糊成團狀,蒸制而成![詳細] |
![]() | 陽朔民間傳說中,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八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牛是農(nóng)家寶,農(nóng)民少不了。農(nóng)民在這一天,對牛會格外珍惜和愛護。每年到了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農(nóng)民出于耕牛勞苦功高的感謝,都要特意慰勞一番耕牛。這天,農(nóng)民各家各戶犁耙高掛,牛軛上壁,保證讓耕牛休息一天,并且還特意精心護理。一大清早,農(nóng)戶就將牛欄清掃干凈,由主人親自把牛牽到青草多的地方放牧,為牛洗刷污垢,梳蓖去牛虱。有的還則專門為老牛采來嫩草,灑……[詳細] |
![]() | 壯族山歌會每年的八月十五之夜,皓月當空,壯族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吹著木葉、唱著山歌,互相靠攏,以歌言情表意,有意者便相互結(jié)識,作為“戀愛”的開端,現(xiàn)在,壯族聚居的高田鎮(zhèn),許多青年們把會歌的地方選在月亮山,中秋之夜,山上山下歌聲不絕,天上的月亮與山上的月亮相互輝映,共作月老,把許多海內(nèi)外游人和附近城里的人們都吸引來了!爸星镏埂背闪岁査分菀淮缶坝^。陽朔居有漢、壯、瑤、苗等11個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詳細] |
![]() | 漁火節(jié)漁火捕魚是陽朔民間傳統(tǒng)的夜間捕魚方式。葉竹排頭掛著汽燈,利用魚在夜間趨光的習(xí)性,劃排于江中,引魚匯聚,然后放下絲網(wǎng)將其團團圍住,繼而放下鸕鶿,漁夫在排上蹬排呼喊,并以漿擊水,鸕鶿在水中箭一般穿梭,叼上魚兒就露出水面引頸而吞(頸子被繩索套住,魚兒吞不下),這時,漁夫伸竹篙把鸕鶿挑上竹排,把魚兒擠吐進魚簍。這種圍漁方法一般是群體出現(xiàn),少則八九張竹排,數(shù)十只鸕鶿,多則幾十張竹排,成百只鸕鶿。竹排在……[詳細] |
![]() | 陽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第五個戊日為秋社),一般在農(nóng)歷二、八月間。陽朔農(nóng)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說法。因為在每個村子里,不分貧富貴賤,少則十戶,多則二、三十戶,為了互相辦理喪事,在社日中都要聚會“吃社”(每戶1名男子),并就一年中辦理喪事立約,規(guī)定當年喪事每戶對喪主助錢、糧數(shù)額,負責抬棺送葬則是義不容辭的。農(nóng)村俗稱“十友社”。凡不參加“吃社”的,則被開除“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