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煉丹術(shù)是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藥的方術(shù)。中國煉丹活動起源于公元前3世紀的戰(zhàn)國時期,在中醫(yī)傳統(tǒng)制劑基礎上將藥物加溫升華發(fā)展為煉丹術(shù)。煉丹術(shù)所制成的藥物有外用和內(nèi)服兩種。外用者至今還很有醫(yī)療價值,內(nèi)服則由于其毒性較大而逐漸被淘汰。煉丹一直被披上神秘色彩,其實驗方術(shù)大多失傳,然而在湖北,以夏大中、夏小中為代表性傳人的夏氏家族至今卻仍延續(xù)著這一古老的制藥方法,通過燒煉礦物類藥物以制造“- ”。夏氏煉……[詳細] |
![]() | 過去,沙洋農(nóng)戶建新房,墻砌好后,堂屋中間墻尖上要安大梁,也叫“中梁”、“棟梁”。上梁是件很慎重的事。因為在過去人們建新房很不容易,許多都是幾代人積蓄才能做新屋。上梁先選黃道吉日,還要請親朋好友作客送賀禮。門上還要寫對聯(lián):“上梁欣逢黃道日,豎柱恰遇紫微星”。同時還用五尺紅布或紅綢子作梁衣,上面寫上“吉星高照”四個大字,用紅線系在梁中間。紅布的兩頭釘上一對銅錢。梁請到堂屋正中,擱在木馬上,捉來一只公雞……[詳細] |
![]() | 從前,人們生了小孩,要辦“洗九宴”,“洗九宴”意即孩子出生第九天,要進行一次從上到下的全身洗浴,又取其諧音“喜酒”之意,故名。“洗九宴”前,娘家要“送祝米”,這些都是沙洋傳統(tǒng)的老習俗!八妥C住币话阍凇跋淳拧边M行。日子確定后,嬰兒的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等就要花一筆錢“送祝米”?吞自捠恰安慌驴帐譂h,只怕不來人”,“人到情到”。“洗九”規(guī)矩較講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來,鳴放鞭炮,用大嗩……[詳細] |
![]() | “八字”,就是指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和時辰,簡稱生庚。根據(jù)天干地支相配,恰好八個字,所以稱為“八字”;榍澳信p方交換庚帖,以卜八字是否相配,是否和諧,謂之“合八字”。在封建社會里,“八字”是非常保密的,當家人都能把家人生庚八字背的滾瓜爛熟,以便在媒人說親、蓋屋選時、打灶擇期、請人算命時告訴。從前說親,媒人一般都是兩個,這叫好事成雙。當小孩出生后,好心的親友開始盤算,為其物色衡量合適的婚配,這叫“量……[詳細] |
![]() | 從前,沙洋的姑娘出嫁都要坐花轎。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女人一生中只有出嫁到婆家這天為尊,因此坐花轎是她們最榮耀的日子。坐轎前要“開臉”,選兩個年輕俊俏又有知識的媳婦,幫出嫁女用線扯凈面部、后頸等處易見的汗毛,眉毛要扯成彎彎的月亮一般,并悄悄告知一些生理知識。開臉前稱“毛丫頭”,開臉后就呼“新姑娘”了。然后開始“上頭”,即將頭發(fā)梳洗干凈,整好發(fā)型,別上飾物,顯得風采照人,光耀無比。花轎披紅掛彩,紅色為……[詳細] |
![]() | 沙洋從前把新郎稱為“狀元”,所以結(jié)婚這天新郎吃的這頓午飯叫“狀元席”。結(jié)婚這天,非常熱鬧,也很講究。宰豬,請喇叭迎客,門上貼大紅雙喜字。席前,新郎要剃光頭刮胡須,頭戴瓜皮帽子,衣著也是里里外外全是新的。中午的時候,堂屋正中,擺方桌,板凳。禮賓先生把新郎請來,在桌子正中坐著,還有幫新郎料理事務的兩人分坐兩邊,接著將未婚的親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請來陪席,特殊情況下也有已婚的,上首、下首各坐三人,兩……[詳細] |
![]() | 打花棍亦名湘蓮,由一人手拍竹板為唱,三四人手搖湘蓮和之。湘蓮系一根長約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兩端鏤成三個圓孔,每一孔中各串數(shù)個銅錢,涂以色彩,兩端飾花穗彩綢。表演時,男女青年各持湘蓮做各種舞蹈動作,以湘蓮敲擊肩、臂、胸、腳等部位,亦可男女雙人對打,形成舞、打、跳、躍的連續(xù)動作。行進時,可打出前進、停留、蹲下等多種步伐,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打花棍在清朝中期傳入沙洋,至今仍流傳民間![詳細] |
![]() | 車水歌有唱古人名的,有唱“姐兒”歌的,有唱謎語的,也有男女對唱的,上工要唱、歇工要唱、換班要唱,不管以哪種形式來唱,看著被自己車上來的水流入干涸的秧田時,雖然人們汗珠子掉地上吧嗒作響,但是在男人女人透著辛苦滄桑的腔調(diào)里卻能捕捉到團結(jié)快樂的氣息。一般上午唱古人名,下午唱“姐兒”歌。清晨,當一縷縷炊煙漫過山脊,男人女人揉著惺忪的眼睛,隊長便扯著沙啞的喉嗓吆喝:“吃-了車水的班子趕快上啊,等著栽秧。ɑ颉[詳細] |
![]() | 一年一度的紀山廟會,自誕生以來,每年都熱鬧非凡。這個在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圣誕之日舉辦的傳統(tǒng)佛教祈福盛會,越來越多地融入了文化的元素和時代的風尚,成為荊楚民俗文化活動的一大品牌。3月19日清晨,當記者來到沙洋縣紀山鎮(zhèn)紀山寺時,廟會早已拉開了序幕。進入寺內(nèi),層層疊疊的殿宇樓閣,在香霧繚繞中顯得氣象非凡。盛大的佛事活動是紀山廟會的一大看點,方圓幾十里甚至幾百里的人都慕名前來寺內(nèi)敬香拜佛,祈福平安。放眼望去……[詳細] |
![]() | 漢江硪歌屬主腔與號子相結(jié)合的曲體結(jié)構(gòu),曲調(diào)可細分為慢、中、快、急四種曲調(diào),一般以五聲調(diào)式為主,主腔與號子四度、五度、八度相呼應,形成了一唱眾和、獨具自然和聲的演唱特色。漢江硪歌大致可分為打抬硪曲調(diào)、打飛硪曲調(diào)和打木硪曲調(diào)三種。打抬硪時,所使用的打硪工具是農(nóng)家在禾場上壓谷子用的石滾,綁上四根木杠由8人或者12個人提打。打飛硪時,是用四角都鑿有繩孔、重約八十余斤的大方石,由八個人持繩拋打,時高時低,起……[詳細] |
![]() | 沙洋十番鑼鼓,民間俗稱“十班家什”,其歷史淵源尚無法考證,只能暫且追溯到明代流傳于無錫、宜興一帶的十番鑼鼓。據(jù)沙洋縣91歲的民間藝人朱祖洪推算朱氏家族7代傳承譜系,沙洋十番鑼鼓最晚在清中期已在沙洋廣泛流傳。沙洋十番鑼鼓樂班以鼓、鑼、鈸、勾鑼和大小馬鑼等10件樂器組成,如按照十番鑼鼓的樂器組成分類,可謂之“清鑼鼓”。在沙洋境內(nèi)的流變過程中形成了以清明湖、長湖、五曾沈等區(qū)域冠名的三個流派,同時也衍生出……[詳細] |
![]() | 沙洋皮影戲是指流行于沙洋縣境內(nèi)及周邊地區(qū)的傀儡戲。據(jù)史料記載:皮影戲興于漢而源于楚,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演變與傳承。據(jù)《荊門市志》輯錄,清末時沙洋民間皮影戲就多達230多個劇目,歷代藝人留下的傳統(tǒng)劇目多達2000多個。沙洋皮影戲核心區(qū)域在毛李鎮(zhèn)、高陽鎮(zhèn)、官當鎮(zhèn)和曾集鎮(zhèn)境內(nèi),以趙月龍、孫忠厚等為代表,唱腔以歌腔、筒子腔(漁鼓)為主,輻射鄰近潛江、天門、京山、鐘祥、荊州等地。沙洋皮影戲現(xiàn)為湖北省省級非……[詳細] |
![]() | 沙洋花鼓戲唱腔悠揚、甜美、悅耳,表演既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湖鄉(xiāng)生活和湖鄉(xiāng)風貌,又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唱腔屬打鑼腔系。分主腔和小調(diào)兩大類。主腔屬于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十字句。傳統(tǒng)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沙洋花鼓戲核心區(qū)域在毛李鎮(zhèn)、高陽鎮(zhèn)、李市鎮(zhèn)、馬良鎮(zhèn)和官當鎮(zhèn)境內(nèi),以季光達、陳懷安、楊傳新、宋紀舜、吳本堯、鄧承鵬、陳萬全、楊為英等為代表。沙洋花鼓戲現(xiàn)為荊門市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詳細] |
![]() | 嗩吶,古稱瑣嘹,蘇爾奈.又稱喇叭、小嗩吶、海笛。嗩吶是我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xiàn)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它發(fā)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于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據(jù)歷史資料考查,金元時期傳入我國。在明代又將嗩吶編入《回部樂》中,稱“蘇爾奈”。我國有20多個民族流行嗩吶,流行地區(qū)不同,其稱呼也各不相……[詳細] |
![]() | 民歌是人類歷史上產(chǎn)生最早最具生命力的藝術(shù)品種之一,它是廣大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jié)晶。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中,人民借助民歌這一藝術(shù)形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抒發(fā)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種種感受。馬河鎮(zhèn)地處荊門西北,位于漳河源頭,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東接栗溪、南臨漳河、西與當陽、遠安相望,北連南漳。這里的人民勤勞勇敢,樸實厚道,聰慧樂觀。千百年來,在勞動生活和求生存的斗爭中,他們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民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