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海藏族黑牛毛帳篷歷史悠久,它世世代代伴隨著牧民的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居住地。黑牛毛帳篷由帳頂、四壁、橫桿、撐桿、繩子、木橛子等組成。帳篷略呈長方形,帳脊中央高近2米,四邊傾斜及地,以繩系于木橛上。因帳篷一般都用黑牛毛制成,遠望如一頂鍋蓋。制作帳篷工藝比較復(fù)雜,首先要選擇上好的黑牛毛,最好是較長的牛毛,捻成粗線,織成寬約30厘米左右的褐單子,將若干褐單子拼接縫合成片,即成帳篷。一般的帳篷需拼接20……[詳細] |
![]() |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tǒng)的群眾性盛會,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達慕輪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烏蘭市、都蘭市、格爾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區(qū)舉行。海西蒙古族那達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動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寶十年(751),當(dāng)時皇帝冊封青海湖神為廣闊公,派遣使臣禮祭。海西蒙古族傳統(tǒng)那達慕表現(xiàn)了當(dāng)?shù)孛癖姂c祝豐收的喜悅之情,其中所包含的多種活動形式是幾百年來海西蒙古族生產(chǎn)方式、宗教信仰及民俗……[詳細] |
![]() | 青海海西蒙古族服飾是蒙古族服飾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蒙古族群眾發(fā)揮聰明才智,并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tǒng)的服飾種類、款式風(fēng)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創(chuàng)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青海海西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民族風(fēng)格,服飾以袍服為主,便于鞍馬騎乘。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藍、紅、黃、綠色。除了蒙古族原有款式之外,還有了烏其、車得克、拉布西格、噢格其爾等新款式![詳細] |
![]() | 《汗青格勒》是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詩,以說唱和演講的形式,講述了蒙古族英雄消滅惡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閃爍著蒙古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2008年6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申報的“汗青格勒”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1]遺產(chǎn)序號:557Ⅰ-70。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具有海西特殊的地方特征,是海西蒙古族民間藝人以說唱或演講形式,以質(zhì)樸的語言,形象而生動地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