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酒文化茶是西鄉(xiāng)特產(chǎn),茶也是西鄉(xiāng)家家戶戶必備之品,來客后首先要倒茶。過去一般來客后才燒開水泡茶,現(xiàn)在備有熱水瓶,隨時可泡茶。但人們習慣沸水泡茶,端上茶主人陪著客人喝茶、抽煙,敘情議事。古時候,西鄉(xiāng)最紅火的地方要數(shù)茶館了,上集鎮(zhèn)買賣,坐在茶館里等生意,談生意,講價錢,以打發(fā)時間。邊遠農(nóng)村人辦完事順便泡一碗茶歇氣提神,至于年老無事者更是茶館聽書喝茶的?汀F鋵,現(xiàn)在西鄉(xiāng)的每一個家也是一個小型的茶館。西……[詳細] |
![]() | 婚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婦女到婚齡,“娃家請人說媒,女家望人說媒”。“媒不媒,跑三回”,既使雙方有戀愛基礎,女方父母為女兒終身大事負責,也得讓介紹人多跑幾趟,才能“放話”。如果女方無意則以各種理由推辭,介紹人就不再登門。雙方同意,方可“認門”,也叫“看門戶”。介紹人領著男娃到女方家里,給雙方父母介紹情況,當面征求意見,男女雙方表態(tài)同意后,再經(jīng)過一段接觸交談,下一步就可“訂婚”,也叫“為訂”。媒人……[詳細] |
![]() | 葬禮西鄉(xiāng)人很注重孝道和骨肉情誼。“葬禮”往往比“婚禮”還隆重。老人亡故后,兒孫都要披麻戴孝,敬香燒紙,向戶族、鄰里、親友磕頭下跪“報喪”,準備棺木、壽衣。年過七旬的老人,早已準備好“壽木”、“壽衣”,落氣后“凈身”、“穿壽衣”、“裝棺”。將“亡靈”停在堂屋正中,燃香蠟、燒紙、獻供品祭奠。一般亡故后三日上山,“人死無牽掛,入土最為安”。葬后七天“燒紙、敬香”,每七天一次,經(jīng)過七次,再逢百日燒“百期”……[詳細] |
![]() | 洋縣民間社火歷史悠久,代代相承。其群眾參與人數(shù)之多,囊括內容之豐富,盛況之空前,實屬罕見。洋縣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社火藝術,首推謝村一帶。早在清末和民國期間已聞名遐邇,,智果寺周邊,幾乎鄉(xiāng)鄉(xiāng)有社火,村村有箱杖。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為社火游演日,他們在自己居住的村社、鄉(xiāng)間及集市游演完畢,都要涌入縣城參與社火比賽活動,以展風采,決一勝負。謝村民間社火藝術始于元末明初,臉譜規(guī)范正宗,組裝高、險、奇……[詳細] |
![]() | 張騫傳說是流傳在張騫的出生地漢中盆地、活動地域關中地區(qū)、封地河南南陽地區(qū)的傳說故事,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張騫傳說也是中國優(yōu)秀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張騫傳說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它起源于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古代中國通往西方的第一條陸路交通線——“絲綢之路”的偉大壯舉。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后,帶回大量異域信息,在當時是前所聞的,根據(jù)《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技藝張騫著……[詳細] |
![]() | 端公戲,俗稱“壇戲”,是一種巫師組班裝旦抹丑、巫步神歌、踴踏歡唱的陜西省漢族地方小戲。因其行頭簡單,一包袱可攜,所以又叫打包袱。端公戲本為古代巴蜀巫師(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來發(fā)展為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一般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xiàn)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樸實柔和、表現(xiàn)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陜南漢中地方特色。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詳細] |
![]() | 鎮(zhèn)巴漁鼓是陜西陜南地區(qū)漢族民間曲藝中的主要曲種之一,主要分布于鎮(zhèn)巴縣的鹽場鎮(zhèn)、觀音鎮(zhèn)、涇洋鎮(zhèn)和青水鄉(xiāng)。鄰縣陜西省西鄉(xiāng)、南鄭、紫陽、漢陰和四川萬源、通江等地亦有分布。鎮(zhèn)巴漁鼓是以漢中鎮(zhèn)巴話為唱、白基準語音,一人兼多角坐唱,采用曲牌和板腔綜合體講唱故事的陜西地方曲種。明末清初已在鎮(zhèn)巴盛行,其源據(jù)傳由川、鄂籍移民帶入,與四川“竹琴”有較密切關系。曲目豐富,藝人多,流傳廣。當?shù)厝朔Q鎮(zhèn)巴漁鼓為“漁鼓筒”“道……[詳細] |
![]() | 漢中曲子是陜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漢中曲子是一種表演形式比較完備的漢族戲曲藝術,一要上臺,二要化妝,三是唱、做、念、打齊全。除大量演出一些與陜西漢中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小戲外,還能演“袍帶”大戲。音樂唱腔、舞臺布景、樂隊伴奏都有很大的改進和發(fā)展,角色也有了生、旦、凈、末、丑等行當,由于漢中曲子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其他劇種和各地戲班,在大型演出時都要應觀眾請求加演漢中曲子戲。漢中曲子的歷史淵源漢……[詳細] |
![]() | 春倌說春是陜西漢中、安康地區(qū)和川北、隴東的部分地區(qū)的一種漢族民間說唱藝術,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在冬春季節(jié)由春倌走村串戶說唱,一般為單人表演;有時進入街道或住戶密集的村莊時,采取雙人對唱、接唱和聯(lián)唱,演唱效果更好。每演完一戶,春倌送給一張春帖,戶主會給春倌“封禮”,給糧食或錢。這種表演不受場地限制,不用樂譜,有說有唱,說唱兼?zhèn)洹3~內容十分廣泛,唱本師傳徒承,時常即景編詞,遇啥人說啥話,……[詳細] |
![]() | “五節(jié)龍”流傳在陜西省勉縣新鋪鄉(xiāng)、城固縣原公鎮(zhèn)以及漢中市,整個龍體由五節(jié)組成,即龍頭、龍尾各一節(jié),龍身為三節(jié)。五節(jié)龍主要是在春節(jié)鬧社火和過去舉辦廟會時,伴同其它民間社火同場演出,表演時,由一人執(zhí)耍寶珠棍(也叫“繡球”、“火彈子”)在前導引。舞龍者一人手執(zhí)龍頭,其余二人雙手各執(zhí)一節(jié)龍體,在“龍翻滾”中上場,F(xiàn)在表演一般由兩條龍組成,豐富了色彩、畫面并渲染了氣氛。表演中,由于增加了在長條凳、方桌上的各……[詳細] |
![]() | “地圍子”是流傳在西鄉(xiāng)縣白龍?zhí)拎l(xiāng)貫溪村的一種民間小歌舞。它通過載歌載舞和幽默詼諧的表演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長期流傳地圍子的貫溪村,地處牧馬河邊,過去當?shù)卮迕駷榻鉀Q貫溪渡口橋、船維修資金,曾組織“船橋會”。每當春節(jié)耍燈,就由這一民間組織籌備地圍子等節(jié)目的演出。當?shù)厮自捳f“三年不要燈,人死馬遭瘟”。燈會有會首、燈頭(監(jiān)使)和會員,會首由群眾選舉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由他指定燈頭,組織安排演出。燈會每……[詳細] |
![]() | 洋縣佛教音樂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它以其歷史見證的雄辯性和自身的原生態(tài)性、完整性、實用性讓世人稱奇。洋縣佛教音樂是我國佛教音樂中的出類拔萃者,是我國西部民間音樂杰出的代表作,它從西魏時代誕生以來,歷經(jīng)千余年,至今仍流行在陜南洋縣一帶。洋縣佛教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有四:其一,洋縣佛教音樂是繁榮的漢唐文化的見證,表明了漢唐文化向我國南部傳播的現(xiàn)象,雄辯地說明了漢唐文化的影響力。洋縣域內有兩……[詳細] |
![]() | 廟會、香會是歷史上遺留的集市形式之一,伴隨宗教,一般多在寺廟及其附近山岳、集鎮(zhèn)舉行。起始純?yōu)閺R祭,后漸演變?yōu)槲镔Y交流會。一、城隍廟會會期三天,從農(nóng)歷四月十七日起會,十八日是正日,慶賀城隍壽辰。二三家戲班在城隍廟戲臺和上察院新搭戲臺晝夜演出,各獻技藝,激烈競爭,唱對臺戲。廟內或富宦、商賈、社會名流陳設家藏文物古董,讓人觀賞、品評,謂“擺六所”。廟后寢宮有馬暢和本縣兩家自樂班演唱。寢宮上懸一對九蓮燈,……[詳細] |
![]() | “四船撲蓮”流傳在城固縣漢江河畔的白巖村一帶。舞蹈通過四個船姑娘,駕著四條彩船,在四個艄公的協(xié)力配合中,圍、追、撲、趕一朵蓮花的表演,表現(xiàn)了水鄉(xiāng)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熱愛生活的情感!八拇瑩渖彙绷鱾髟诔枪炭h漢江河畔的白巖村一帶。舞蹈通過四個船姑娘,駕著四條彩船,在四個艄公的協(xié)力配合中,圍、追、撲、趕一朵蓮花的表演,表現(xiàn)了水鄉(xiāng)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熱愛生活的情感。傳說很久以前,有個老漁翁和他的女兒愛蓮,去漢……[詳細] |
![]() | 城固架花是中國民間刺繡工藝的一種,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架花設色單純,大多繡品是在白色坯布上挑繡藍花,色彩鮮明沉著,飽和而諧調,注重黑白對比效果。城固架花最典型的組合圖案是“五果花”,果中有花、花中有果,傳統(tǒng)代表作品有《十子圖》、《大舜耕田圖》、《狀元祭塔圖》、《鯉魚跳龍門》等。城固架花既有江南水鄉(xiāng)之雅致,又有北方宏大之氣勢,是農(nóng)耕社會的縮影和人類文化美學史的實錄,在西北地區(qū)獨放奇葩。2010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