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陰迷胡是陜西華陰當?shù)氐囊环N漢族戲劇藝術,是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華陰人過去一直把當?shù)氐摹懊院苯星踊蛐∏,可見它還不屬于完整意義上的戲劇!暗財傋印笔侨A陰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間,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點為敘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華陰迷胡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以其音樂旋律來看,它與先秦時期的鄭聲應該有不解的傳承血緣。華陰古屬鄭國,《詩經(jīng)》上說的鄭聲是當時流傳于民間的民歌……[詳細] |
![]() | 合陽跳戲是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屬于社戲性質(zhì),演出時沒有唱腔,不用弦樂伴奏,只用大鑼、大鼓、鐃鈸和嗩吶,演出者用“說”和“吟”完成“唱”“白”任務,與觀眾溝通的主要方式是較機械的古代漢族民族舞蹈動作。跳戲劇目多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封神榜》《楊家將》等以武打見長的內(nèi)容,也有如《瑪瑙杯》一類的,被稱作“文跳”。跳戲劇本臺詞簡潔,雅俗共賞,多為四句七言。合陽跳戲也稱“踏戲”或“雜……[詳細] |
![]() | 同州梆子是陜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形成于陜西省關中東部以大荔縣(舊同州府治)為中心的十數(shù)縣。因伴奏樂器中采用棗木梆子擊節(jié),發(fā)“桄、桄”聲,故稱“桄桄亂彈”或“梆子”。后為區(qū)別于其他梆子劇種,始稱“同州梆子”。一般認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在以西安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亂彈)形成以后,它被稱為“東路秦腔”,外省稱“西秦腔”“西調(diào)”“陜西梆子”“山陜梆子”等。同州梆子是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大荔……[詳細] |
![]() | “花苫鼓”流傳于渭南地區(qū)大荔縣石糟鄉(xiāng)九龍村,是一種少見的由女子(過去是男扮女裝)擊鼓、男子伴奏的民間舞蹈。表演時,鼓手腹前掛一個扁圓小鼓(鼓的直徑約35厘米左右),并用一塊長約70厘米、寬約50厘米的彩花綢緞做鼓圍子,圍遮鼓幫,垂于鼓下,當?shù)厮追Q“鼓苫子”,“苫”,當?shù)胤窖,指用物遮蓋的意思;ㄉ还挠捎诠氖职缦嗫⌒、服飾華麗,群眾又稱其為“花鼓”、“花社火”。表演時,女子擊鼓、男子擊镲敲鑼伴奏,另……[詳細] |
![]() | 澄城縣位于陜西省渭北黃土臺塬東北部,幅員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北接黃龍山,西依洛水河,四條大溝把全縣分割成三梁一塬,境內(nèi)溝塬相間,地貌特征復雜多樣,形成北部低山,山前沖積扇、丘陵溝壑、黃土梁塬、黃土臺塬五種地貌單元。劉家洼鄉(xiāng)位于縣城西北十九點四公里處,東西兩面臨溝,北依黃龍山,屬山前沖積扇、丘陵溝壑、黃土臺塬地貌單元。北高南低,面積八十萬平方公里。境內(nèi)有國家級文保單位良周秦漢宮殿遺址一處!昂槿摹眱H……[詳細] |
![]() | 華縣位于關中東部、渭河下游,地處東經(jīng)109°36′至110°2′48″,北緯34°12′27″至34°36′27″,面積為1127平方公里,轄14個鄉(xiāng)鎮(zhèn),人口36萬。東臨華陰,西接渭南,南依莽莽秦嶺,北臨滔滔渭河,距古城西安90公里,境內(nèi)隴海鐵路、310國道、西潼高速公路橫貫而過,為關中與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通化門前第一州”之稱,F(xiàn)代化的通訊、交通極為便利。華縣歷史悠久,是黃河流域中華民……[詳細] |
![]() | 東雷上鑼鼓僅存于合陽縣坊鎮(zhèn)東雷村。東雷村東臨黃河,西接中雷村,南與太里村隔溝相望,北與百良鎮(zhèn)岔峪口相接,位置在北緯35o13,東經(jīng)110o21,在戰(zhàn)國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即有人口居住,因該村東臨黃河,河水滔滔聲如雷鳴而得名,又有一說因東雷上鑼鼓伴隨著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產(chǎn)生,因“擂”與“雷”同音,故村名為東雷。東雷村距合陽縣城29.5公里,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960人,原屬伏六鄉(xiāng)管轄,19……[詳細] |
![]() | 韓城陣鼓是一種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于陜西韓城南部,尤以南塬的城北村最具代表性。韓城陣鼓起源無詳實可考。城北村始建于周朝梁惠王十九年,周朝人尊崇禮儀,民間仿照朝閣禮樂“鐘鼓樂之”,有文字記載的韓城陣鼓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韓城陣鼓是一種宮廷式鑼鼓,表演時氣勢宏大,隊伍嚴整有序。雖為宮廷式鑼鼓,其嚴謹表演形式卻融入了喜慶的因素。群眾將其用于自娛自樂,慶賀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頌揚公德。整個表演隊伍喜……[詳細] |
![]() | 潼關南街芯子產(chǎn)生于古潼關南街轄區(qū)境內(nèi),這里與晉、豫接壤,依山傍水,歷史上水陸交通發(fā)達,異常繁華。南依秦嶺,北臨黃河,潼洛河從村中歡樂流過;南街芯子就是這里勤勞樸實而又充滿生活熱情地先民們,用自己聰明才智創(chuàng)作的社火藝術,早在初唐時期演出就非常走紅,在當?shù)丶爸苓叺貐^(qū)久負盛名。古以木制骨架為裝飾藝術,以后鐵制骨架為各種裝飾藝術的“芯”,可承載一至數(shù)名小孩子,加上動作表演,以高、險、奇、巧成為特色藝術,深……[詳細] |
![]() | 高蹺外稱“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張高蹺始于明代,成熟于清朝乾隆年間,其后日趨興盛。五虎張“高蹺”一般分為“文蹺”和“武蹺’’兩大類,均依照戲劇中的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種道具,排成隊列,在雄渾鼓樂的伴奏下,踩著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翩然起舞,如下腰、劈叉、鷂子翻身、鯉魚打挺、撲蝶、原地旋轉(zhuǎn)360°以及疊羅漢(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難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觀眾的驚嘆和稱贊,堪稱表演絕活![詳細] |
![]() | 潼關古戰(zhàn)船孕育、誕生于古縣城附近的高橋鄉(xiāng)、秦東鎮(zhèn),輻射、興盛、傳承于高橋鄉(xiāng)高橋、稅村一帶,其裝扮表演以古代戰(zhàn)船為原型,故得此名。西漢時初見雛形,明清時發(fā)展興盛。古戰(zhàn)船表演分為五個部分:一是流星、鐵鞭開路和靜場,二是竹馬先行,三是古戰(zhàn)船表演,四是舞獅舞龍,五是鑼鼓助陣,煊染戰(zhàn)場氣氛。竹馬、戰(zhàn)船均以彩繪、剪紙、絹花裝飾,有龍、虎頭像以示兩陣。竹馬、戰(zhàn)船表現(xiàn)了潼關古代水陸兩戰(zhàn)的配合形式,是黃河流域古代戰(zhàn)……[詳細] |
![]() | 五圓鼓又稱“打五圓”、“五子登科”,表演者要同時敲擊一面大鼓四面小鼓(也有兩面小鼓稱為“打三圓”),伴有嗩吶、大鑼、小釵等樂器,打五圓共分引子、雙鳳朝陽(雙鎖吶)、打五圓、結(jié)尾四個部分,鼓手主要特技有纏項、單掃邊、雙掃邊、對角線擊、拋槌、轉(zhuǎn)背擊等,其槌法輕重有致,張馳得當,在音樂的節(jié)奏中,呈現(xiàn)出起伏、跌宕、頓挫的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詳細] |
![]() | 古樂曲譜“諫公”是韓城市西莊鎮(zhèn)楊村王門后裔尊神敬福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古韻古味,優(yōu)雅動聽!爸G公”曲譜由來已久,清順治年間,王姓家族每年春節(jié)正月初一祭拜祖先,在祖先牌位前敲打“云鑼”、“海!钡葮菲餮葑嗟倪@種樂曲,以示不忘祖恩?滴跄觊g,因天下安定,王姓人丁興旺,生活富裕,祭祖時感到樂曲單調(diào),樂器破爛,后購置回鐃、鈸、云鑼、海牛等樂器,經(jīng)過精心探討,將曲譜起名曰“諫公”(即尊長之意),從此每年春節(jié)……[詳細] |
![]() | 華山的西峰頂上,有一塊十余丈長的巨石齊茬茬被截成三節(jié)。巨石旁邊插著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鐵斧。此傳說多說的是劉沉香劈開華山救出其母三圣母的故事,另外也有二郎神楊戩劈開桃山救母的傳說。據(jù)考證,應該是先有楊戩劈桃山救母的故事的。后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才演變出沉香斧劈華山的故事。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漢士子劉向(一說劉璽)進京趕考,路過華山神廟,題詩廟中,戲弄廟神華岳三圣母,三圣母怒欲殺之,得太白金星之……[詳細] |
![]() | 韓城古門楣題字分布在韓塬大地的村村寨寨,其中以黨家村,金城區(qū)最具代表性。黨家村位于韓城市東北方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歷史文化名村,F(xiàn)存完整的傳統(tǒng)民居四合院一百多座,歷史悠久,古樸典雅,布局緊湊,工藝精湛,精美考究的走馬門樓格外引人注目。韓城民居四合院濃厚的文化特色,不僅體現(xiàn)在建筑藝術上,更多地體現(xiàn)在家家戶戶的門楣題字、對聯(lián)、壁刻家訓上,門楣題字在明清時期的四合院中走向鼎盛。古門楣題字從……[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