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陜西省按照《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經(jīng)申報、評審、公示等程序,省政府批準公布將榆林市橫山區(qū)文化館申報的“橫山區(qū)燉羊肉制作技藝”項目列入陜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橫山羊肉甲天下。橫山地椒羊肉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陜北橫山羊肉(香草情牌、香草園牌、雙城鄉(xiāng)牌)獲得國家生態(tài)原產(chǎn)地保護產(chǎn)品。橫山羊肉是一個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產(chǎn)品,它具有肉質細嫩、肥瘦相間、高蛋白、低脂肪……[詳細] |
![]() | 橫山縣境內流傳的陜北說書,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形式。從事說書的人多是盲人,六十年代初有百余人,遍及全縣。建國前,盲藝人走門串戶,為群眾說平安書、祈福增壽。建國后,說書成了一種娛樂享受。橫山說書形式簡單,活動方便,不受時間、地點和聽眾人數(shù)的限制,窮鄉(xiāng)僻壤都可到,家庭院落,田間地頭也可說。陜北說書原來只是一人表演,在右小腿綁三層竹板,左膝上綁一扇小銅鈸,右手背戴一串螞蚱子,配合……[詳細] |
![]() | 秧歌,俗稱“社火”,在橫山流行甚廣,是人人熟悉、老少皆愛的一種世代相傳的群眾性文藝活動。每逢新年、春節(jié)、元宵、國慶等盛大節(jié)日,工人、農(nóng)民、學生、干部都以秧歌表演助興,特別是春節(jié)、元宵、秧歌則遍及城鄉(xiāng)。秧歌是多種文藝節(jié)目的綜合表演形式。它白天沿門子,晚上踏大場、唱賀調,同時常常把腰鼓、龍燈、獅子、竹馬、高蹺、霸王鞭、扇子舞等節(jié)目穿插在秧歌隊中表演,稱為大秧歌。秧歌的動律特征是“扭”、“擺”、“走”,……[詳細] |
![]() | 橫山縣刺繡是歷代民間勞動婦女們的藝術,在民間美術中屬于最基本、最古老的藝術品種之一。理清陜西省橫山縣民間婦女刺繡的歷史,或橫山縣婦女在某個歷史階段或事件中的刺繡狀況及作用等,并不是研究的最終目的。對橫山民間刺繡藝術的研究,必須先更好地理解陜北人的歷史和文化,并為陜北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視角。在研究方法上,要運用圖像學、形式分析、調研采訪等方法,力求對陜西橫山民間刺繡藝術有較全面的認識。一、橫山……[詳細] |
![]() | 陜北盛產(chǎn)棗兒,那棗兒又大又紅,像一顆顆瑪瑙似的,令人垂涎欲滴。陜北有這么多紅棗,群眾的生活習俗和紅棗密不可分。中秋節(jié)前后,棗兒紅了,一顆顆紅棗密密麻麻地掛滿枝頭,河灣溝岔,到處紅彤彤的。農(nóng)家懷著喜悅的心情,用竹竿或木棍把棗兒敲打下來,于是滿地紅艷艷的,來人不拒,任你品嘗。新鮮的棗兒脆格生生、甜格滋滋,令你胃口大開。農(nóng)家把棗兒撿拾回家中,饋贈親友,正像陜北民歌中唱的那樣: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那親人嘗……[詳細] |
![]() | 在陜北大地上,有一種特殊的民俗:敬拜土地。這種民俗可以列在各種民俗的前列?梢哉f,每一位上了年紀的陜北人從內心到行動年年都堅守著這樣的民俗,這種民俗既是陜北農(nóng)耕文化內核的重要元素,又是非物質文化遺存的應有組成部分。可惜的是,這樣的民俗不僅在民間面臨消解的危局,而且在文化人中間也面臨頭腦不知、思維渾濁甚至認識漠視的困局。敬拜土地民俗的深厚土壤:對于世世代代依托土地謀生的陜北人而言,無論從內心,還是從……[詳細] |
![]() | 在魚河眾多的寺廟中,位于古堡北城永昶門東側城隍廟絕對值得大書特書。從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創(chuàng)建之日算起,它已經(jīng)有了500余年的歷史,當?shù)亍俺勤蚓瓤滴,獲封府城隍”的傳說,更是為魚河堡城隍廟增添了無盡的神秘色彩。正月十三這天,適逢魚河堡城隍廟廟會。作為延綏三十六堡中的一座普通軍堡,魚河堡城中的城隍卻位居府城隍,這背后有著怎樣的原因呢?據(jù)史料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登基稱……[詳細] |
![]() | 坐席“偷紅筷子”現(xiàn)在不值一提的竹筷子,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可說是家里的奢侈品之一,家里有一把竹筷子,著實讓人羨慕。高粱秸秸當筷子十分普遍,吃完扔掉,下一頓再扳一雙。愛好的莊稼人,用紅柳修一雙筷子,就是高檔餐具了!坝谐疵妫瑳]筷子”的俗語,就是筷子短缺的真實寫照,一家人竟連沾起一碗黃炒面的竹筷子都沒有。就連紅白事,全村都借不夠筷子,用秸秸筷子并不罕見。面飯用的是一般筷子,甚至是秸秸筷子,經(jīng)濟條件好的……[詳細] |
![]() | 八月十五“偷瓜果”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重大節(jié)日之一——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爐雪花、吃瓜果。晚上,秋高氣爽,一輪明月照如白晝,在院子中央,擺上條桌,雪花和各色果品裝盤擺放,獻月賞月。男主人焚香叩頭后,全家人在院子里吃雪花、水果,品茶賞月,談天說地,其樂融融。孩子們吃飽喝足之后,滿院子追逐嬉戲。三炷香過后,人們意猶未盡,戀戀不舍地收拾幾案,回家睡覺?上,家父去世早,食不果腹,哪里還顧得了玉兔,村里幾……[詳細] |
![]() | 轉九曲“偷燈兒”九曲也稱燈場,轉九曲稱轉燈兒。轉燈兒可以轉換運氣、消災祛病,早生貴子。所以感覺運氣不順、病魔纏身的、新婚夫妻和久婚不育的都要轉燈兒。而求子女的轉完端一盞燈兒回家,預示將兒女帶回家。端個頭燈兒則更保險,等于菩薩將今年的第一個“準生證”發(fā)給你。端燈兒也叫“偷燈”。轉燈兒講究轉圓,一是指轉燈兒的人前面的已經(jīng)轉完出了彩門,后面的還在進門,沿續(xù)不斷,燈場內沒有空隙。站在高處觀燈,鑼鼓家什通天……[詳細] |
![]() | 在陜北好多地方,男女結婚時,那對兒新枕頭里面裝的都是麥秸。其實,平常裝枕頭大都是用的蕎麥皮,也有用蠶屎的,據(jù)說,蠶屎有打涼敗火的藥用價值,就是蕎麥皮也是涼性的,并且柔軟舒適,可結婚時為啥偏要裝些麥秸桿桿,巴巴拉拉的,扎人撥刺的?據(jù)說,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感到扎人難受,讓你睡不好覺。傳說,春秋時期,吳國把越國打敗以后,越王勾踐也被抓起來了,后來買通吳國的宰相伯喜否以后,才放他回了越國。對于這-之辱,別……[詳細] |
![]() | 抬龍王,又叫抬龍王爺,它是莊稼人所有求雨活動中,最悲壯、最聲勢浩大的一種。龍王爺是莊稼人一生最崇敬最惹不起的神靈,龍王廟也幾乎村村有。雖然村村都有龍王廟,可這許多個龍王爺中間,就有個靈驗和不靈驗的問題了。困此,抬龍王爺前,一般都會選附近村子里最靈驗的那一位,不一定就抬自己村中的這一位。這樣,就有個請龍王爺?shù)膯栴}了。請龍王爺,也不真是把龍王廟中的龍王爺(塑像)請到自己村中來,而只是請來龍王爺面前的木……[詳細] |
![]() | 在綏德,臥室的窗臺上或炕頭上約10-20厘米的小石獅子,農(nóng)家稱之為“拴娃獅”,在綏德稱為炕頭石獅娃。在鄉(xiāng)下,人們在家宅臥室炕頭上放置一只石獅娃,有什么作用呢?當?shù)厝苏J為這炕頭石獅娃,用場大著哩!婦女懷孕后,在炕頭上放置一只石獅娃,并在石獅娃身上扎系上一根紅繩。這樣做既可把孕婦懷的胎兒的靈魂拴住,又能保佑母子平安。因為石獅在,屋子里就會充滿陽剛之氣,母子就不會受到陰氣、邪氣的侵擾。這種習俗帶有很濃的……[詳細] |
![]() | 定仙焉鎮(zhèn)位于陜西省綏德縣東南部50公里處定仙嶺道西部焉口,北接吳堡縣,南連清澗縣,東面瀕臨黃河,是綏德縣最偏遠的一個大鎮(zhèn),因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慕其仙境歇息而得名。娘娘廟位于定仙焉鎮(zhèn)何家堿東頭土臺上,娘娘廟原在腰崖峁,明代成化年間遷建于此。傳說有年3月18日,一只千年老狐貍跑入腰崖峁娘娘廟,把娘娘廟的神牌銜到定仙焉何家堿東頭土臺上,人們發(fā)現(xiàn)神牌不在神臺,就到處去找,在何家堿見到神牌端端正正地立在土臺上……[詳細] |
![]() | 響水豆腐相傳于清朝早期,盛行于清朝末年,因年代久遠,首創(chuàng)者已無法考證。這種豆制品的制作工序十分的繁瑣,早期屬于純手工制作。橫山響水豆腐來源響水鎮(zhèn)位于橫山縣北部無定河南岸,東一里無定河上有一天生橋,橋下有一泉眼,取名豆井。相傳王母娘娘過天生橋時內急,左看右看沒有可去之處,于是匆匆在橋下一隱蔽處小便。王母娘娘走后,有人發(fā)現(xiàn)此處有一股泉水往外冒,清洌甘甜,泉井形狀似紅豆,故取名豆井。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喝了豆井……[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