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族象腳鼓舞流行于德宏州盈江縣、瑞麗市等傣族聚居村寨。象腳鼓的歷史悠久,有關(guān)鼓和舞蹈的民間傳說甚多,屬于祭祀性兼歡慶性的舞蹈。作為當?shù)卮鲎宓囊环N傳統(tǒng)文化形式,象腳鼓舞表現(xiàn)了傣族人民勤勞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熱情堅毅的性格特點。舞蹈由男性表演。一人敲象腳鼓,一人打鈸。兩人相互配合,同時出腳、收腳,有時面對面,有時背對背,邊敲邊舞,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成型的10套舞蹈動作,具有較……[詳細] |
![]() | 阿昌族歷史悠久,人口3.2萬,其中1.2萬人居住在梁河縣。阿昌族民歌種類繁多,許多歌種在曲調(diào)、歌唱形式等方面獨具特色。按體裁劃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敘事歌、禮俗歌、祭祀歌和舞蹈歌等種類。山歌是男女青年情歌對唱的主要曲調(diào),稱為“扎尼斯腦克”山歌調(diào),即最古老的情歌調(diào),雙方從相識到分別都有成套的歌唱內(nèi)容。敘事歌包括多種敘事長歌,主要有“毛舌勐舌”(即造天造地之意)和“麻蘭調(diào)”(緬懷調(diào),為逝去的老人而唱)……[詳細] |
![]() | 敘事長詩《闊時目刮》廣泛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傈僳族聚居區(qū)!堕煏r目刮》為傈僳語,漢語為《春節(jié)調(diào)》,是一種對唱形式的敘事長詩,原詩5字一行,共有近萬行,漢語譯文有5700行!堕煏r目刮》是傈僳族人民過新年“闊時節(jié)”時唱的調(diào)子,一般在農(nóng)歷正月初九、初十唱。節(jié)日期間,傈僳族群眾身著盛裝匯集到廣場,手拉手圍成圈,跳“嘎”(三步舞)慶祝,《闊時目刮》調(diào)就是在這時演唱的。唱的形式類似對歌,采用主唱……[詳細] |
![]() | 《達古達楞格萊標》是德昂族迄今發(fā)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創(chuàng)世史詩,全詩長1200余行,史詩與其他民族的創(chuàng)世史詩不同,情節(jié)單純,始終以萬物之源──茶葉為主線,集中地描寫了這一人類和大地上萬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類的神跡,并以奇妙的幻想將茶擬人化。反映了德昂族人對茶樹的圖騰崇拜。2008年6月7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申報的“達古達楞格萊標”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詳細] |
![]() | “情人節(jié)”也是傈僳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傈僳族男女青年都匯集在怒江沙灘上,舉行“沙灘埋情人”儀式。在沙灘地上挖一個坑,在伙伴的幫忙下她將意中人下身置入坑中掩埋,被埋者雖然大聲呼喊掙扎,請求旁人幫助解脫,但無濟于事,只好閉著眼睛,任她和伙伴將沙子撒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和伙伴還裝出非常悲傷的樣子,痛哭流涕地唱、跳喪葬歌舞。取鬧嬉笑夠后才將意中人從坑中扶起來,爾后與他締結(jié)美滿姻緣!吧碁[詳細] |
![]() | 又叫“收獲節(jié)”,是傈僳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農(nóng)歷九至十月,當?shù)竟、玉米成熟收獲季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以舉行收獲節(jié)活動方式,品嘗剛收獲的糧食并煮酒殺牲聚眾活動來慶祝一年辛勞的收獲。在聚眾活動中,寨中無論男女老少,都要自帶酒、肉和米飯聚集在村寨中央的曬場、草坪或者附近的田地中,人們?nèi)计痼艋,邊聊天邊飲酒嘗新。老人圍著熊熊的火塘過講述遠古的祖先歷史故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歡歌笑語,彈著琵琶歌唱豐收,往往通……[詳細] |
![]() | 火把節(jié)是德宏傈僳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過火把節(jié)別有一番情趣,節(jié)日這天,寨子里熱熱鬧鬧,人們喜笑顏開穿上節(jié)日盛裝,全家團圓,殺豬宰羊,談天說地,論古道今,美美地喝著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講團結(jié)、家家戶戶互相祝福。這天,待到倦鳥歸林、夕陽銜山時,人們點起火把從屋里到屋外,從院內(nèi)到院外熏燒災蟲。火把左右擺動,上下舞動。老年人邊舞動火把邊念叨:“燒死跳蚤、燒死老鼠、燒死魔鬼……[詳細] |
![]() | 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tǒng)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qū),其中以云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傳一千多年前傣族領(lǐng)袖召麻栗杰數(shù)模仿孔雀的優(yōu)美姿態(tài)而學舞,后經(jīng)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鳥”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人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在傣族……[詳細] |
![]() | 傣劇是云南獨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qū)。傣劇發(fā)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jié)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jīng)講唱,后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shù)營養(yǎng),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qū),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后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xiàn)……[詳細] |
![]() | 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qū),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目瑙縱歌產(chǎn)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目瑙縱歌的最主要活動是跳目瑙縱歌舞,正式活動前,人們在舞場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來祭祀太陽和指示舞蹈路線。柱側(cè)置刀、矛,象征人民強悍剛毅的性格。根據(jù)目瑙舞起源于鳥類舞的傳說,在柱檔兩端設木雕犀鳥、孔雀各一只。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掛……[詳細] |
![]() | 阿昌族的長篇詩體創(chuàng)世神話《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傳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阿昌族群眾中,以唱詩和口頭白話兩種形式傳承至今。阿昌族人口有三萬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九保、曩宋和隴川縣戶撒三個阿昌族鄉(xiāng)。在阿昌族宗教及民俗活動中,要念誦全部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普通百姓在建房、迎候親戚、娶親迎候媒人時,要邊歌邊舞跳窩羅。開頭的唱詞為盤家譜,首先唱頌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創(chuàng)造了人類,……[詳細] |
![]() | 景頗族的景頗、載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著黑色對襟短衣,褲腿寬。老人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青年喜裹白色頭。外出時必掛“簡陽”和長刀,以1武和尊嚴。婦女一般著黑色對襟或左枉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tǒng)裙,腿上帶裹腿。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針有很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六七個項圈或多串銀鏈子和銀響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長的銀耳筒,手上帶一對或兩對粗大的荊花銀手錫。許多婦女還愛好用藤茨編成藤圈。涂以……[詳細] |
![]() | 剪紙是云南許多民族喜愛和普及范圍廣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形式,傣族剪紙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傣族剪紙最早見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紙馬,后來在佛教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fā)展,并被廣泛應用于喜慶、宗教、喪葬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在喜慶節(jié)日中剪紙多用金、紅、綠、黃色;在喪事中則多用金、藍、紫色。其剪紙內(nèi)容與宗教活動及對生產(chǎn)生活的審美情趣密切相關(guān)。傣族剪紙分“剪”與“鑿”兩……[詳細] |
![]() |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傳統(tǒng)技藝,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德昂族是中國云南西南部跨中緬邊境而居的少數(shù)民族,種茶、飲茶和用茶習俗歷史悠久豐富,被譽為“古老的茶農(nóng)”。德昂族的“酸茶”,又稱濕茶,是采摘當?shù)厝_山大葉種新鮮茶葉密封在竹筒里發(fā)酵后制成,古法純手工制作,茶味酸澀,苦后回甘,茶色金黃透亮,有獨特的酸奶酪的香味,能生津解渴,具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 德昂族酸茶制……[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