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陶,傣語名曰“板磨”,俗稱“土鍋”,傣族制陶工藝被稱為傣族文化的“活化石”,品種主要有鍋、罐、甑、壺等,其中以土鍋最有名![詳細] |
![]() | 手工造紙是傣家人保存完好的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曼召村的手工造紙是以當地一種叫“葛樹”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浸泡、蒸煮、搗碎、攪拌、過濾倒入模具晾曬的過程后便可制成一張張原始的手工造紙。2006年,傣族造紙工藝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詳細] |
![]() | 傣族婚姻,上門入贅比較普遍;榍,男女青年的社交及戀愛都較自由。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社交戀愛:傣語稱“約騷”,當地漢族則叫“串姑娘”;丟包;對唱山歌。關系確定后,雙方要互送定情物。男方告訴父母,托媒到女方家正式提親,只要子女同意,雙方父母均不會阻撓。定婚之后,須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婚禮;槎Y一般在女方家舉行,主要儀式是拴線,傣語叫“樹歡”,意即“拴魂”,婚后從妻居,上門入贅,一般是從結婚那天起,先在……[詳細] |
![]() | 關門節(jié),時間在傣歷九月十五日(在農歷六月中),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詳細] |
![]() | 開門節(jié),也稱“出夏節(jié)”,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奉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節(jié)日,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jié)(入夏節(jié))相對應,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詳細] |
![]() | 嘎湯帕節(jié),哈尼語為“萬物更新”或“紀念祖先湯帕”,時間在每年元月2日至4日。節(jié)慶期間,哈尼人穿上節(jié)日盛裝,殺豬宰雞、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請親朋,共慶新年。青年男女可成群結隊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們不論年齡大小,都要做一個陀螺,大家到開闊的場地上開展打陀螺比賽![詳細] |
![]() | 云南有長達四千余年的制陶史,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巒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龍寨等地均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傣族傳統(tǒng)制陶技藝。傣族自古喜愛用陶,制陶在傣語中稱為“板磨”,俗稱“土鍋”。明初錢祖訓所著《百夷傳》稱: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婦女世代相承的。其主要工具有轉輪、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藝流程包括舂土、篩土、拌沙、滲水、安裝轉盤、制坯、打坯、干燥、準備……[詳細] |
![]() | 傣族織錦是傣族先民勞動的產物,是傣族傳統(tǒng)手工藝最早期的重要品種。傣族織錦與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傣族社會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傣族織錦出于婦女之手,體現了傣族地區(qū)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風習。傣族婦女勞作之余,在彩錦上織造出高潔的荷花、挺立的檳榔、吉祥的孔雀、莊重的大象、威嚴的麒麟和龍鳳、佛塔等圖案,表達了傣族人民對真善美的……[詳細] |
![]() | 特懋克節(jié),是云南西雙版納原住民基諾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jié)日!疤仨恕保ㄓ⑽拿篢eMaoKe)為基諾語,意為“過年”!疤亍睗h語意為“打”,“懋克”為“大的鐵”,因此“特懋克”節(jié)也稱“打鐵節(jié)”。在基諾語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鐵節(jié)”,是基諾族為紀念鐵器的創(chuàng)制使用而舉行的節(jié)慶。早年的特懋克節(jié)就是打鐵節(jié),一般是在農歷臘月舉行特懋克節(jié)。節(jié)日活動包括:剽牛儀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丟包、踩高……[詳細] |
![]() | 勐罕(橄欖壩)傣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區(qū)由曼聽、曼春滿、曼降、曼乍、曼嘎等5個傣族自然村組成,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zhèn)曼聽行政村管轄。5個村寨緊密相鄰,呈扇形分布,從正面看猶如一只開屏的孔雀,分布在勐罕鎮(zhèn)的中心。保護區(qū)占地101.79公頃,居民318戶,1514人,全部為傣族。保護區(qū)坐落于瀾滄江邊,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村寨中傣族干欄式民居及竜林、神樹、寨心、公主井、孔雀墳寨心、古老的佛寺、佛塔等,使……[詳細] |
![]() | 斗雞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娛樂活動深受國人喜愛,在河南、山東、云南等省較為流行。漳州斗雞、吐魯番斗雞、中原斗雞和西雙版納斗雞,被稱為“中國四大斗雞”。西雙版納斗雞比賽的歷史悠久,是傣族群眾最喜愛的活動之一。西雙版納斗雞體型健壯、骨骼結實、胸肌發(fā)達,盡管個頭比中原斗雞小,但是打斗起來卻非常兇猛。近年,由于良種稀少,西雙版納斗雞面臨著種群退化、數量減少等問題。因此,當地農業(yè)部門和斗雞協(xié)會聯合在景洪市嘎灑鎮(zhèn)……[詳細] |
![]() | 曼邁?祰褹AA級風景區(qū),每天這里都在演繹召樹屯與孔雀公主喃木諾娜的愛情故事,動聽的音樂、100余只孔雀從天而降、湖中曼妙的身影、主持人精彩的演說,娓娓道出這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召樹屯與喃木諾娜》是一部以愛情為主線的敘事長詩:勐板加國的王子召樹屯與勐董板孔雀國的公主喃木諾娜在金湖邊相遇,獲得美好愛情,戰(zhàn)禍帶來災難,破壞了美好的愛情,但王子經過千辛萬苦,重新找回美好愛情。長詩雖然產生于封建領主制中……[詳細] |
![]() | 大益普洱茶是云南傳統(tǒng)名茶,主要產區(qū)位于云南省勐?h。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大益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大類型。大益普洱生茶以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未經人工渥堆發(fā)酵,但經過加工整理、修飾形狀的各種云南茶葉(餅茶、磚茶、沱茶)的統(tǒng)稱,或者直接以散茶形式進行存放。大益普洱茶生茶香氣純正、湯色橙黃、滋味濃厚、甘生津快、經久……[詳細] |
![]() | 傣族貝葉經(傣語稱“坦懶”)是指刻寫在經過處理的熱帶植物貝葉棕(傣語稱“郭懶”)上的佛經。貝葉經過多道傳統(tǒng)特殊工藝處理后,能防蟲、防水、防變形,用貝葉抄寫的經書,能夠千百年流傳下來。2008年貝葉經制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貝葉經制作可分為選材、修整、蒸煮、曬壓、刻寫、裝訂等工藝流程;其刻寫方法十分考究,將貝葉放置在特制的經架上,用鐵筆刻寫經書,刻完十余頁便可以麻繩制成冊……[詳細] |
![]() |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縣和臨滄地方的雙江、永德、云縣、耿馬,思茅地方的瀾滄、墨江等縣。布朗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部分人通漢語、傣語和佤語。布朗族的歌舞藝術豐富多彩,且頗受傣族歌舞影響。其中,布朗族民歌稱為“布朗調”,內容豐富,曲調繁多,每逢結婚、遷新居、過年節(jié)或勞動之余,布朗族年輕人都愛對歌。2008年,布朗族民歌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