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住在峨山彝族人民的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平頂房。因屋頂以土鋪成,俗稱“土掌”房。土掌房以土基砌墻,或用粘土筑(夾板)墻,以木為柱,房頂平鋪若干根木梁,木梁上面用劈柴墊底,鋪上青松毛后蓋上粘土,用榔頭將粘土捶緊實,以不漏雨為標準,平展整潔。屋頂可作曬場,屋內冬暖夏涼,建蓋簡單,省工省料。房屋建筑結構一般分為前后兩層,后層為正房,一般是三間樓房,中間為堂屋,兩邊為住房,樓上堆放糧食;前排耳房作廚房或堆放柴……[詳細] |
![]() | 通海洞經音樂始于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間,最早為“朝山會”,之后是“桂香會”,當時就十分興盛,曾有“冠冕南州”之譽稱。清同治、光緒至民國時期,又先后出現(xiàn)了五圣會、同文會、圣文學、振文學、興文學、崇圣學、妙善學等十多個洞經會樂社組織,一些鄉(xiāng)鎮(zhèn)也有若干類似的組織。1943年后,通海出現(xiàn)了云南第一個女子洞經樂社——妙善學。其時,惟文人學士、書香門第人家才可進入洞經會,由洞經會不定期舉辦“經生班”、“樂生班”……[詳細] |
![]() | 關索戲是一種漢族戲曲劇種,屬于古老的儺戲,在云南省澄江縣陽宗鎮(zhèn)小屯村所僅有,它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著較原始的面貌,演出時一般頭戴面具,邊唱邊舞,有娛神歌舞的遺風。開演時要舉行祭祀,朝拜樂王廟。專演三國故事,流傳至今生、旦、凈三類面具共二十具。流傳在澄江縣陽宗小屯村的關索劇,為玉溪地區(qū)一個屬古老儺戲范疇的劇種。初為古代用以驅邪逐疫的儺祭舞蹈,儀式,北宋時傳入宮廷后,才逐漸從儺舞向著表達故事情節(jié)的小戲……[詳細] |
![]() | 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流傳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村寨。在雙江鎮(zhèn)、小街鎮(zhèn)、甸中鎮(zhèn)、化念鎮(zhèn)、塔甸鎮(zhèn)、大龍?zhí)多l(xiāng)、富良棚鄉(xiāng)、岔河鄉(xiāng),均有大量的彝族花鼓舞分布,并有經常性活動。花鼓舞于清末(1898年)傳入峨山,民國時期在全縣普及。流傳至今的花鼓舞作為彝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之一,已成為彝家人怡情、勵志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峨山彝族花鼓舞原用于喪葬、祭祀,后廣泛用于婚喪、奠基、新房落……[詳細] |
![]() | 哈尼族棕扇舞是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之一,流行于元江羊街鄉(xiāng)那諾街哈尼族聚居地。舞蹈的起源與古老的狩獵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動有關,從模仿狩獵中的禽獸飛躍奔跑和表現(xiàn)獵人凱旋歸來的心情,到表現(xiàn)手拿棕扇驅鬼祭神的場景都有體現(xiàn)。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動,舞姿不求統(tǒng)一,但每個動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擬動物或鳥類,女性手持棕扇模擬白鷴鳥動作,各自起舞,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和懷念,既……[詳細] |
![]() |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嘎灑鎮(zhèn)和水塘鎮(zhèn)等地流傳的傣族(花腰傣)敘事長詩《朗娥與桑洛》是一部篇幅長、內容完整的悲劇敘事詩,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倫理道德、婚姻戀愛等。當地版本較多,以口傳的方式流行于民間,近年來當地文學愛好者對其中的一些版本作過整理。長詩通過花腰傣姑娘朗娥與男青年桑洛之間生離死別的愛情悲劇,反映了花腰傣青年男女反對封建禮教和家長制,追求堅貞不渝愛情的決心,表達了……[詳細] |
![]() | “禮樂名邦”通海,洞經音樂是這一美譽的深厚文化支撐之一。“妙善學”女子洞經古樂,是這個“禮樂名邦”的傳奇。洞經音樂是音樂的活化石,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洞經音樂源于古代中原道教的絲竹樂,歷史悠久,所用樂器分文、武,樂隊龐大,樂曲風格優(yōu)美、樸實、典雅。它以談演道教1《文昌大洞仙經》得名,道教經書分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分別是道教三清尊神傳下,所以道教經書稱為……[詳細] |
![]() | 四弦舞:四弦舞流傳于峨山、新平、雙柏等縣和姚安縣的部分地區(qū),彝語稱葉切比,意為彈著月琴跳。漢話稱為四弦舞或絲弦舞。跳四弦舞是彝族男女青年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方式。他們往往通過跳四弦舞相識、相戀,結成伴侶。四弦舞有固定的曲調,有的曲調還有固定的唱詞。跳時男的彈四弦,女的拍手而舞,手部動作少,兩腳上動作變化多,有抬腳、踮腳、對腳、踢腳、別腳、患腳、搭腳、壓腳、前后趕、翻半翻等十幾個動作。最基本的步伐是抬……[詳細] |
![]() | 彝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三月會已有近400年歷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羅的帶領下,一齊向惡龍開戰(zhàn),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zh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里倒,倒?jié)M后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zhí)短钇。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詳細] |
![]() | 玉溪花燈是玉溪的主要地方劇種,是明代軍民屯田,江南軍民移居玉溪后形成的。玉溪花燈以新燈馳名全滇,由一批花燈藝人對老燈徹底改造,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新花燈劇目,把老燈由鄉(xiāng)間的團場歌舞推向舞臺戲劇化,正式成為一個劇種,進而在全省推廣普及,以至玉溪花燈成為云南花燈的代表。在 20世紀初年,玉溪經濟迅速發(fā)展,市民階層唱花燈日盛。玉溪花燈藝人從滇戲等其他劇種中吸取養(yǎng)分,改造花燈,花燈發(fā)生了三大變化:一是創(chuàng)……[詳細] |
![]()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屬玉溪市。全縣總面積4223平方公里,總人口28.5萬人。新平縣境內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回族、白族、苗族、漢族等17種民族,其民族風俗獨異。新平彝族的服飾以黑為基調,繡花裝飾。新平彝族婦女服飾豐富多彩,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分魯奎山型、磨盤山型、新化型、老廠型和哀牢山型。最有特色的是建興鄉(xiāng)臘魯支系,臘魯婦女大多系著漂亮的圍腰去趕街做客,走親串戚。臘魯女子從七八歲就開始……[詳細] |
![]() | 通海高臺是在云南省通海縣傳統(tǒng)節(jié)慶民俗活動中保留的一種抬閣表演形式。明清時軍屯移民將粵、閩等省的“抬閣”和“飄色”傳到云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臺會碑》記載,原通海、河西(今通?h轄鎮(zhèn))兩縣迎高臺興起于清乾隆年間,從七街(今通?h轄鎮(zhèn))開始,流傳至河西城、通海城以及各村落。清嘉慶、道光年間,七街、通?h城、河西縣城、四街、楊廣(今通海縣轄鎮(zhèn))相繼成立了“高臺會”,傳承至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