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人民創(chuàng)造一方文化。世代居住在興仁縣屯腳鎮(zhèn)的布依族人民,在與大自然斗爭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的銅鼓文化。相傳銅鼓是布依族人民驅(qū)邪避兇、傳言祭祀、慶賀豐年等的傳統(tǒng)樂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黔西南州現(xiàn)存銅鼓120多面,而興仁縣屯腳鎮(zhèn)便有28面,數(shù)量之多堪稱全省之最,至今還傳承有自漢唐以來保存完好的銅鼓鼓譜“十四則”,并且該鎮(zhèn)有150余名布依村民能熟練地按照鼓譜敲奏銅鼓。……[詳細] |
![]() | 農(nóng)歷3月15日~17日是苗族“姊妹節(jié)”。近年來也有人將其稱為苗族“情人節(jié)”。男女青年通過游方活動建立以定感情后,在“吃姊妹飯”這一天,男青年要向心上人討姊妹飯。姊妹飯是將糯米染成,五顏六色。過節(jié)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排成陣勢對歌,女問男答,唱詞淳樸,歌聲悅耳。不同顏色的姊妹飯,各有不同的內(nèi)容。姑娘們在姊妹飯中,暗藏不同的標記,可算是一封封難以言表的無字情書。男青年向姑娘討得姊妹飯后,打開飯包一看……[詳細] |
![]() | 從距興義市區(qū)5公里的馬嶺鎮(zhèn)逆流而上,在翠綠的群山之中,有一個布依寨子叫瓦戛寨。寨中有一塊壩子,四周被巨傘般茂密的榕樹枝葉掩蓋,成為瓦戛高臺獅燈的傳統(tǒng)活動場地。瓦戛的布藝高臺獅燈,是用6張或8張四房桌重疊塔城高臺,最頂上一張翻轉(zhuǎn),四腳朝天,“獅子”自下盤旋而上,直至最頂部,在四只桌腳上凌空而舞。在這一地區(qū),流傳著“高臺獅子數(shù)瓦戛,別的獅子沒看法”的話,足以說明瓦戛布依高臺獅燈在群眾中的影響力。獅舞始……[詳細] |
![]() | 貞豐縣挽瀾鄉(xiāng)的窯上村是遠近聞名的制陶村。這里的陶土資源分布面積達54萬平方米,平均垂直深度為5米,體積約216萬平方米,儲量約430萬噸。以儲量大、可塑性好、經(jīng)得起1600℃高溫的鍛煉、有較好的熱穩(wěn)定性而著稱。據(jù)江蘇宜興陶瓷研究化驗分析,其化學成分全面,質(zhì)地細膩,色彩淡雅,是生產(chǎn)各種陶器的好原料。早在清雍正年間,鄉(xiāng)人就在這里設(shè)窯燒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貞豐縣——窯上制陶,途徑210省道、5……[詳細] |
![]() | 小屯距貞仁縣縣城西北25公里,以古法造紙聞名于全國。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在小屯鄉(xiāng)的龍井村。小屯古法造紙始于清朝乾隆年間,以龍井為中心遍布于相鄰的6個自然村寨,以家庭作坊為生產(chǎn)單位,最興旺時作坊達1100余家,從業(yè)人員達3000余人,年生產(chǎn)能力近億張。小屯古法造紙嚴格按照《天工開物》一書中描述的流程生產(chǎn),生產(chǎn)工序和生產(chǎn)器物名稱一直沿用古名。以構(gòu)樹皮為主要原料,用石灰蒸煮,經(jīng)72道工序以刀、捆為計量單……[詳細] |
![]() | 三寶是黔西南州唯一的彝族鄉(xiāng),位于晴隆縣誠東南54公里處,海拔1700余米,面積24.15平方公里,擁有1046戶、4471人。500年前,云南和貴州畢節(jié)、黔西、威寧等地的彝族遷來三寶,擇地而居,三五十戶住一山成為一寨。故稱山堡(包)寨。民國時期,置山堡(包)鄉(xiāng)。黃果、煤炭、杉木是該鄉(xiāng)的三大寶,遂易鄉(xiāng)名為三寶鄉(xiāng)。三寶彝族能歌善舞。夜晚,在山溝里燃氣篝火,吹奏蘆笙,曲調(diào)悠揚動聽,在場院、堂屋隨地起舞![詳細] |
![]() | 布依族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節(jié)日。社神是一村或鄰近幾個小村共建社祠供奉,有的還有基金,用基金或臨時集資購買豬、牛宰殺供祭。已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供祭之日,禁止外人入村。這一天,望謨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關(guān)嶺要做清明粑。有的人家則在粑粑中摻清明菜。這天或次日,又是西部地區(qū)布依族的掃墓日。羅甸祭社神可在三月三這天,也可在十三日舉行。紫云在三月三日只祭祀祖先,祭社神則在七月十五日;菟摹[詳細] |
![]() | 貞豐布依族民間樂器勒尤是一種木制的雙簧直吹樂器。管身長約40厘米,管身上開有六個大小一致的發(fā)音孔,管頭插有用野蠶繭制成的雙簧哨嘴。筒音為6,通常可發(fā)出6123456i等八個音。它主要用于獨奏,也有與嗩吶、簫等樂器合奏等形式。因它作伴奏而命名的歌種,稱為勒尤調(diào)。勒尤調(diào)的句式和演唱都比較自由,歌詞比較簡練,歌詞中的簡襯詞,則是對勒尤這一樂器演奏時發(fā)出的音響的一種模仿。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勒尤,根據(jù)布依族……[詳細] |
![]() | “八月八”苗族風情節(jié),是興仁縣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八月初八,下值稻谷黃熟收割季節(jié),縣境及周邊的苗族同胞,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家家戶戶殺雞宰鴨,烤一鍋熱騰騰新糯米酒,煮一甑香噴噴花糯為飯,或邀請客人,或走親訪友。男女老少身著節(jié)日盛裝,佩帶華麗首飾,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慶祝豐收!鞍嗽掳恕泵缱屣L情節(jié),源于一個美麗的苗族民間傳說。相傳遠古時代,天降大雨,百日不絕,大地一片1,生靈涂炭。唯有勤勞勇敢……[詳細] |
![]() | 布依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主要分布于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它是受漢、壯、苗族戲曲的影響,用布依語演唱布依族樂曲,在八音坐彈、板凳戲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的。布依戲的音樂曲調(diào)有【京調(diào)】、【起落調(diào)】、【翻演調(diào)】、【馬倒鈴】、【正調(diào)】、【長調(diào)】、【八譜調(diào)】、【反調(diào)】、【武打升官調(diào)】、【過場調(diào)】、【倒茶調(diào)】、【吃酒調(diào)】等,伴奏樂器主要包括尖子胡琴、樸子胡琴、笛、短簫、木葉、三弦、琵……[詳細] |
![]() |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xù)著。據(jù)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于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fā)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shè)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詳細] |
![]() |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查白歌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一日在貴州頂效鎮(zhèn)查白村舉行。它源于布依族口傳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相傳古時候,查白場(原名虎場壩)的查郎救了白妹的命,兩人遂成為情深意長的伴侶。白巖寨頭人野山貓為搶奪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放火燒死野山貓,自己也投入火海殉情,與查郎一同變成白仙鶴比翼雙飛,飛上九天,成為紫云歌仙。人們?yōu)榱思o念這對忠貞的夫婦,就將查郎和白妹的姓連在一起,把虎場壩改名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