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族三大方言區(qū)都有在豐收后的卯日或辰日、亥日、丑日過苗年的習俗,只不過由于漢文化的影響,在各方言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沖擊而弱化、矮化的現(xiàn)象。但在丹寨、雷山等地的許多苗寨中,“苗年”仍舊是他們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與漢族的“春節(jié)”不同,苗族過“苗年”是在同一周期而非同一日,即使在同一地域的同一支系中,“苗年”也并不是在同一天過,而是按照寨老協(xié)商,各苗寨按順序擇吉日“過年”。這樣的方式,是苗族人“鼓社”“議榔……[詳細] |
![]() | 侗族款約是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區(qū)毗鄰的侗族一定區(qū)域內相鄰的不同村寨間在春前或秋后進行的- 議款聯(lián)誼活動,民間稱為“款會”。有的地方在- 時要埋下一塊石頭,又稱為“埋巖”。侗族款約的歷史久遠,款會有大有小,涉及一村一寨的事由本寨款會處理,涉及區(qū)域性的問題舉辦小款會解決,涉及民族的問題舉辦大款會解決。黎平的“十洞款會”是一個小款,由竹坪、巖洞、新洞等十三個村寨聯(lián)合組成,每年秋季由一個村寨做東輪流舉行聯(lián)……[詳細] |
![]() | 侗族服飾,是分布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傳統(tǒng)服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侗族服飾千姿百態(tài),款式豐富。侗族人平時穿著便裝,節(jié)日慶典時則盛裝出席。根據(jù)侗族女子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侗族女子的頭飾是飄逸的長發(fā)用紅頭繩扎住,盤在頭上,再包上黑紗帕,在腦后再別上銀簪、銀梳等銀飾,再裝飾上銀盤花、銀頭冠等頭飾。侗族男子的服飾顯得簡樸、大方。他們在頭上用青布包頭;上身穿……[詳細] |
![]() | 苗族分布在我國西南數(shù)省區(qū)。按方言劃分,大致可分為湘西方言區(qū)、黔東方言區(qū)、川滇黔方言區(qū)。黔東南清水江流域一帶是全國苗族最大的聚居區(qū),大致包括凱里、劍河、黃平、臺江、雷山、丹寨、施秉、黃平、鎮(zhèn)遠、三穗,以及廣西三江和湖南靖縣等地。在此廣大苗族聚居區(qū)普遍流傳著一種以創(chuàng)世為主體內容的詩體神話,俗稱“古歌”或“古歌古詞”。苗族古歌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辟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詳細] |
![]() | 苗族人民傳統(tǒng)上就有一種叫“埋巖”(也叫“栽巖”,埋巖時將一塊長方形的石條埋入泥中,半截露出地面)的公眾議事和“立法”活動,比如“1巖”、“財禮巖”等,實際上就是對1犯罪處理后的備忘碑和商定婚姻財禮數(shù)目的紀念碑。這類似于中原內地在無文字時“懸刑象于象魏”的制度。由于苗族過去沒有文字,所以只能立無文字的石頭。但實際上它和刻有法律內容的石碑的作用是一樣的,當?shù)厝藗兞私猱敃r立碑的目的和實情,諳熟立碑的內容……[詳細] |
![]() | 侗族“月也”,意為集體游鄉(xiāng)做客,是侗鄉(xiāng)的一種社交習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約定到另一個侗寨做客,期間要舉行賽蘆笙、對歌等活動。以春節(jié)期間的“月也”(也稱“也哼年”)最為盛大和隆重,“也哼年”一般由歌隊、蘆笙隊、侗戲班組成。蘆笙隊在走村串寨的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過寨曲、通報曲、進寨曲、攔路歌、開路歌、祝福歌、告別曲等!霸乱病绷餍杏谀喜慷弊宓貐^(qū)的從江、榕江、三江、龍勝、通……[詳細] |
![]() | 侗族刺繡是觀賞與實用并舉的工藝形式,繡品不僅圖案精美,具有極高的裝飾價值,其反復繡綴的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族刺繡是農耕文化的產(chǎn)物。侗族的刺繡品上,還有些獨特的起點綴作用的附屬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屬物有較厚金黃色紙片,還有銅片和玻璃斤。這些附屬物大多為圓形,也間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繡在圖案上,可以填充空間,組成線條,還可利用它的色澤增加服飾品的光彩。當姑娘們在節(jié)日里穿戴上這些服飾翻翻起舞時,人們……[詳細] |
![]() | 侗年,侗語稱凝甘,又稱冬節(jié)或楊節(jié)。冬節(jié)原為侗族楊姓節(jié)日。最初以楊節(jié)為侗年的是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三縣部分地區(qū)(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間)。后來互相仿效,人們逐漸過起了侗年。20世紀80年代初,經(jīng)各地侗族代表人物決定,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侗年。節(jié)日期間,各家或殺豬宰羊,或殺雞殺鴨,請客訪友,宴飲作樂。節(jié)日前一天,備豆腐、魚蝦,當晚用酸水煮熟,經(jīng)一夜冷卻成“凍菜”,節(jié)日當天便以“凍菜”祭祀祖先。這……[詳細] |
![]() | 賈理,苗語叫“jaxlil”。在苗語語境中,“賈理”是漢語“哲理”、“真理”、“道理”、“法理”等語義項的綜合。賈經(jīng)、賈例、賈理、賈師、賈儀等等這些概念,既說明了賈理文化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彩紛呈,又體現(xiàn)苗族文化遺產(chǎn)的博大精深。它集苗族古代文學、史學、哲學、法學、語言學、民俗學、自然科學、巫學等于一身,是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圣經(jīng)”、“法典”,賈理具有哲學宗教、法理精神和人倫道德三者一體……[詳細] |
![]() | 《珠郎娘美》是貴州侗戲作品。清末,貴州省從江縣侗族戲師梁耀庭、梁少華根據(jù)貴州侗族聚居地區(qū)流傳的珠郎娘美故事與民間敘事歌,改編成侗戲劇本。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長春電影制片廠以榕江車江清代美女娘美的真實愛情故事為題材,拍攝上映了黔劇舞臺藝術片《秦娘美》后,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多年來,眾多游客在錦繡侗鄉(xiāng)車江古榕群下流連忘返時,不約而同地將眼光投向這位美麗如仙的侗家姑娘,并對她的驚天愛情悲劇表示了深深的……[詳細] |
![]() | 仰阿莎,一部發(fā)源于貴州劍河而為苗族同胞世代傳頌的史詩,一個關于一位熱情奔放的苗族姑娘凄美而優(yōu)雅的愛情故事,它是貴州版的“劉三姐”,是苗族版的“阿詩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在一個山谷中間,有一個綠幽幽的深潭,山的兩邊有蒼翠的樹木和奇麗的花草。井里的泉水清幽幽,能照得見天空的云霞、飛鳥,能照得見井旁的樹木和花草。有一天,從東方飛來一群鷺鷥,從西方飛來一群水鴨,它們一見到這個美麗的水井,就想到里面去找魚……[詳細] |
![]() | 四十八寨歌節(jié)是黔湘邊區(qū)人民群眾業(yè)余文化生活的縮影。該歌節(jié)歷史悠久,具體起源于何時,由于當時少數(shù)民族沒有文字,沒有留下記載,史書、方志、族譜等雖對其進行了敘述,但就其歷史起源,沒有明確的定論。從流傳于民間的歌謠來推斷,四十八寨歌節(jié)起源于部落首領時代,至清雍正時期達到頂峰,清乾隆至民國時期走向成熟期,新中國成立后再興熱潮,20世紀80年代后期逐步走向衰落,幾經(jīng)興衰更迭,曲折發(fā)展,至今歌節(jié)在人們的心中依……[詳細] |
![]() | 翻鼓節(jié),既是祭祀0、迎接春天、祈禱豐收的節(jié)日,也是人們聯(lián)歡娛樂、交友尋偶的節(jié)日。二月,當南皋河兩岸的山野新披片片翠綠、粉紅桃花點綴褐灰色山野的時候,丹寨縣南皋鄉(xiāng)清江村的家家戶戶開始準備過他們苗家獨特的節(jié)日——翻鼓節(jié)。翻鼓節(jié)是由鼓藏節(jié)演變而來的。每年春、秋各過一次。除了個別村寨在每年農歷正月、九月豬(亥)或狗(戌)場天過以外,都是在農歷二月、九月的豬(亥)、牛(丑)或龍(辰)場天過,節(jié)日內容為:祭0……[詳細] |
![]() | 3月8日至13日,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鄉(xiāng)苗族人家傳統(tǒng)的敬橋節(jié),這一當?shù)刈盥≈氐墓?jié)日據(jù)傳有3000多年歷史。過節(jié)時以家族為單位,分別到村寨外的橋邊敬橋祭祖,吃酒歡娛,祈盼子嗣綿綿,族群興旺。……[詳細] |
![]() | 踩鼓節(jié)流傳于貴州的凱里、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qū)。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動聚集于當?shù)匾?guī)定的歌場上踩鼓。這種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繃以牛皮作成的。屆時,由一個有威望的老人,將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齊搬進鼓場,并用力敲鼓,人們都聞聲前來翩翩起舞,年輕人趁機擇偶;老年人也穿著新衣,圍著楠木鼓唱古歌。舞畢,姑娘們便拿出親手編織的花帶,敬獻在楠木鼓上,表示對楠木鼓的感恩。人們盡情歡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