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銅鼓舞是我國壯族、彝族、瑤族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它來源于文山壯、彝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活動。銅鼓舞表演時,鼓手有節(jié)奏地擊鼓,通過鼓點節(jié)奏的變化引起舞蹈隊形和動作的變化。銅鼓舞中的集體舞有多種隊形,男女青年可以圍成圓圈,也可以排列成半圓形、一字形、縱形、交叉對跳、四方形等。舞者情緒隨舞蹈而起伏,舞法矯健有力,舞姿粗獷靈活,舞蹈場面歡快動人,顯示出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雷山苗……[詳細] |
![]() | 苗族剪紙俗稱“苗族花紙”、“剪花”、“繡花紙”,苗語稱為“西給港”、“西給榜”,漢語意為“動物剪紙”、“花朵剪紙”。貴州省劍河縣流傳的苗族剪紙可分為革東型和新民、新合型兩類,風格各不相同。革東型剪紙構圖飽滿,畫面內(nèi)容豐富,紋樣多為動物、花卉和人物,其中不乏神話傳說中的形象;新民、新合型剪紙構圖上相對靈動,紋樣多為自然界中的花卉、鳥蝶等,造型生動異常。苗族剪紙歷史悠久,黔東南一帶苗族世代傳唱的《苗族……[詳細] |
![]() | 苗族堆花繡也叫“堆繡”,苗語稱作“干亮”,是苗族婦女服裝的獨特飾品,長久以來一直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流傳不衰。凱里東北部地區(qū)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山上植物種群繁多,常年生長著用于染料生產(chǎn)的苦楝樹、棟青樹、蘑芋等植物,桑樹在這里生長得也十分繁茂,這種自然條件為堆花繡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堆花繡的制作可分為四個步驟,首先是種桑養(yǎng)蠶,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竹席、大鐵鍋、竹籮筐等;其次將蠶絲織……[詳細] |
![]() | 苗族泥哨是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zhèn)寨勇村苗族老藝人吳國清(苗名“貴乜”)在傳統(tǒng)陶俑、泥俑基礎上創(chuàng)造發(fā)展出來的一種泥捏兒童玩具,哨體下部留有回氣孔,能吹出清脆的響聲,深受兒童喜愛。苗族泥哨成形于20世紀30年代,8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吳國清授徒百余人,制作泥哨的個體作坊在黃平縣的飛云崖、舊州鎮(zhèn)、重安鎮(zhèn)等村落都有分布,工藝傳承至今已八十余年。泥哨制作主要是以手工將黏土捏制成形,而后低溫烘燒,再施以彩繪,罩……[詳細] |
![]() | 貴州省侗族的鼓樓、花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它們產(chǎn)生于侗族的原始社會時期,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建筑樣式。鼓樓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興旺發(fā)達的標志,在侗族群眾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簡單的干闌式卡房發(fā)展而來,結構上采用上下串穿的穿云式整體框架和木構體系。黎平縣侗族鼓樓集塔、閣、亭等建筑形式于一體,既有寶塔的挺拔、樓閣的宏麗,又有亭榭的秀美。鼓樓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筑……[詳細] |
![]() | 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佩戴首飾的習俗,其中尤以苗族、彝族最為突出,主要分布于貴州、湖南等省。苗族制作和佩戴首飾的歷史悠久。唐代詩人劉禹錫貶官至湘西,曾賦詩描述苗族佩戴“銀釧金釵”的狀況。宋代洪邁《容齋隨筆》稱苗族首飾以銀、錫為之,長一尺余。明代《黔記》則謂貴州苗族“未娶者以銀環(huán)飾耳,號曰馬郎,婚則脫之”,而黎平“富者以金銀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聯(lián)環(huán)”。苗族銀飾品種很多,包括項圈、銀釧、銀冠、銀花、銀腰……[詳細] |
![]() | 貴州省苗族織錦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前,苗族織錦以母傳女的方式世代相傳,盛行不衰。麻江縣苗族織錦主要有錦布和花帶兩種。錦布一般寬一尺余;花帶根據(jù)用途寬窄不一,寬者五六厘米,窄者僅二三厘米,長度同樣根據(jù)需要確定。苗族織錦所用絲紗分素、彩兩種,彩紗可有五色。織錦圖案多源于生產(chǎn)、生活,以自由靈活的裝飾紋樣為主,主體是幾何圖形,以大菱形為框架,各種圖案花紋相互連接在一起,布滿畫面,整體……[詳細] |
![]() | 銀飾是苗族最喜愛的傳統(tǒng)飾物,主要用于婦女的裝飾,品種多樣,分為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彼此配合,體現(xiàn)出完美的整體裝飾效果。銀鳳冠和銀花帽是頭飾中的主要飾品,也是整套銀飾系列之首,素有龍頭鳳尾之美稱,其制作較為復雜,使用的小件飾品少則一百五十余件,多則達兩百余件,價值昂貴。苗族銀飾精致美觀,以貴州省雷山縣和湖南省鳳凰縣的制品為代表,其中雷山縣的銀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鎮(zhèn)的控……[詳細] |
![]() | 貴州省雷山縣苗族居住區(qū)村村有蘆笙,是蘆笙的重要產(chǎn)地。蘆笙制作工匠分別居住在雷山縣丹江鎮(zhèn)的排卡村、方祥鄉(xiāng)的平祥村和雀鳥村、桃江鄉(xiāng)的桃梁村和年寫村,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極不方便。制作蘆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樂理知識外,還要具備物理知識,了解力學原理。蘆笙種類較多,音質(zhì)各有區(qū)別,形體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蘆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長期的制作經(jīng)驗。苗族傳承蘆笙制作技藝的師傅只用風箱、錘子、黃……[詳細] |
![]() |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雷山縣東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鎮(zhèn)境內(nèi),包括平寨、東引、羊排、南貴4個行政村、10個自然寨。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質(zhì)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由榫卯連接,依山勢而成,建筑風格別具特色,形成獨特的苗寨吊腳樓景觀。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營造技藝遠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欄式建筑,在歷史沿革中又結合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加以變化。西江的造房匠師根據(jù)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確定相……[詳細] |
![]() |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tǒng)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qū),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里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制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詳細] |
![]() | 劍河縣苗族錫繡主要分布于貴州省劍河縣境內(nèi)的南寨、敏洞、觀么等鄉(xiāng)鎮(zhèn),已流傳了五六百年。苗族錫繡以- 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tǒng)圖案穿線挑花,然后將金屬錫絲條繡綴于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處繡成彩色的花朵。銀白色的錫絲繡在- 色布料上,對比鮮明,明亮耀眼,光澤度好,質(zhì)感強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銀質(zhì),與銀帽、銀耳環(huán)、銀項圈、銀鎖鏈、銀手鐲相配,極其華麗高貴。錫繡工藝獨特,……[詳細] |
![]() | 《苗族古瓢舞》也叫“苗族瓜瓢舞”,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達地鄉(xiāng)也蒙、古月等地苗寨,丹寨縣的雅灰、榕江縣的擺貝等地。該舞淵源久遠,古瓢琴,木質(zhì)做成,實際上是瓜瓢琴的演變,故事說明古瓢琴及其舞蹈的歷史悠久。《苗族古瓢舞》是一種男子拉瓢琴伴奏婦女跳舞的一種舞蹈。古瓢舞的基本動作是幾個男子在前面邊拉古瓢琴邊跳舞,婦女踩著古瓢琴點子,雙手放在胸前呈抱圓形上下擺動,有扭腰、搖胯、轉身等動作,有三步、四……[詳細] |
![]() | 嘎百福流傳于黔東南州臺江縣、雷山縣、榕江縣、劍河縣。“嘎百”苗語為“山坡”或“山傍”之意,“!毕怠叭μ住敝。嘎百福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吸取古歌、盤歌、酒歌、情歌、故事、寓言等養(yǎng)份的基礎上,綜合說唱、音樂、表演等藝術而創(chuàng)造的民間曲藝形式。其產(chǎn)生年代無據(jù)可考,一說產(chǎn)生于宋元,一說明代,一說清代。自劍河縣久仰鄉(xiāng)翁福堂、方秀等地出現(xiàn)嘎百福,流傳到臺江、雷山、榕江后,成為當?shù)孛缱迦罕姽?jié)慶活動的……[詳細] |
![]() | 思州石硯以岑鞏縣古稱思州而得名,思州石硯古稱蠻溪硯,亦稱“金星石硯”、“黑端”。清代《瑞溪硯史匯參、雜產(chǎn)充端》載:歐陽永叔硯譜云“湖廣辰沅州(實為思州)出一種黑石,色深黑,質(zhì)粗糙,或有小眼,端人販歸,刻作端樣稱“黑端”。思州硯材源于岑鞏縣八景之一的“星石潭中”。此潭距岑鞏縣城七里之遙。從“星石潭”中取硯材,異常艱難,取硯材者,既要有水底蛟龍之術,又要有鬼斧神工之技。取石難,由石雕硯亦難乎其難。由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