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族古歌是苗族的神話和史詩,篇幅宏大,包羅萬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織成部分。主要流傳在黔東南地區(qū)的臺江、雷山、榕江、劍河、凱里、施秉、黃平、鎮(zhèn)遠、三穗等縣,生存區(qū)域峰巒起伏,蒼山莽莽,山清水秀,景象萬千。有史記載,蚩尤九黎部落是苗族的先民,苗族古歌記載五千多年的歷史,不同內容章節(jié)產(chǎn)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的源于苗族人民對天地生成的樸素認識;有的源于對楓木的崇拜,認為生命萬物皆生于楓木;有的源于苗族戰(zhàn)……[詳細] |
![]() | 由酒歌、大歌、理詞和神詞四大部分組成的苗族“古歌古詞”,流傳于黃平、施秉、鎮(zhèn)遠、凱里等縣(市)。使用“古歌古詞”的苗族村寨大多依山勢而建,鱗次櫛比,山上是郁郁蔥蔥的樹林和竹林。村寨邊有苗族圖騰神樹——楓香樹,因其被神化而受到特殊保護,是寨子歷史悠久的“見證者”。寨子周圍有層層疊疊、延綿不斷的梯田,夜幕降臨時,雄渾、深沉的大歌,浪漫、婉轉的酒歌似仙樂飄灑于夜空。上古時期在中原有炎帝、黃帝、蚩尤三大部……[詳細] |
![]() | 蘆笙是深受苗族群眾喜愛的多簧氣鳴樂器,它不僅用于民間娛樂,也是和木鼓、銅鼓一樣具有盛名的圣器。民間認為,蘆笙能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能夠與神靈溝通,與先祖交流。蘆笙的歷史久遠,《楚辭》、《新唐書》、《黔書》等典籍都有記載。在貴州省凱里市舟溪鎮(zhèn)新光村,居住著128戶潘姓苗族居民,現(xiàn)今還有38戶蘆笙工匠。據(jù)新光現(xiàn)存的家譜記載,他們這一支人,到新光定居已經(jīng)有十九代,應有五百多年了。工匠們祖祖輩輩制作……[詳細] |
![]() | 貴州省凱里市是國內苗族最多的縣級行政區(qū)域,除城鎮(zhèn)街區(qū)外,到處都有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些鄉(xiāng)村苗寨都盛行織錦之風。凱里苗族織錦過去用麻、絲,現(xiàn)在用棉、絲,也有棉、絲混織的,以絲織的絲錦為上品。絲錦最精者首推舟溪“中裙苗”的背帶細絲錦。其用絲之細,每平方厘米達到60經(jīng)、90緯的高精密度,手感輕柔潤滑,紋樣光鮮,精妙絕倫。凱里苗錦紋樣豐富,計有動物紋、植物紋、天象紋、器物紋、幾何紋……[詳細] |
![]() | 織錦是指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jīng)緯線經(jīng)提花、織造等工藝織出圖案織物的技藝,是苗族女性創(chuàng)造的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在臺江,織錦和挑花、刺繡是苗族女性畢生- 的“三大功課”。臺江苗族織錦有機織和編織兩大類,機織的為寬錦,主要流行于清水江兩岸和巴拉河一帶,編織的是錦帶,主要流行于雷公山區(qū)。機織是苗族婦女采用傳統(tǒng)的“通經(jīng)回緯”技藝和平紋木機,利用當?shù)厮a(chǎn)的蠶絲、苧麻、木棉等纖維染彩織就的提花織物。臺江苗錦紋飾題材廣泛……[詳細] |
![]() | 流傳于劍河境內的苗族銀飾通常以龍、虎、昆蟲、花鳥等動植物圖案為基本素材,加上鏈狀絞花、鏨花、壓花、編花相互配合,精美中透著靈氣。劍河苗族銀飾根據(jù)造型不同,分為三個片區(qū):革東片區(qū)的項圈為鏈狀絞花式;南寨片區(qū)的項圈為板圈式;久仰片區(qū)為橫板頭式。劍河苗族銀飾制作有三十多道工序,形成熔煉、鑄造、捶打、制花、編結焊接、洗滌等一整套手工工藝流程。一套銀飾,常常要幾百個銀花焊接而成,還不能有焊接的痕跡?筛鶕(jù)不……[詳細] |
![]() | 苗族銀飾,如同苗族刺繡、織錦、蠟染等裝飾物一樣,是苗族支系相互區(qū)別的重要表征。臺江縣的苗族銀飾圖案之華美、樣式之眾多,為苗族社會所少見。臺江苗族銀飾,分為施洞型、巴拉河型、黃平型。施洞型銀飾區(qū),以施洞鎮(zhèn)為中心區(qū);巴拉河型銀飾區(qū),在臺江境內占大半地域;黃平型銀飾區(qū),在臺江境內有一個鄉(xiāng)。臺江縣基本集中了苗族銀飾精華,是黔東南苗族銀飾的重要代表之一。臺江苗族銀飾,主要有銀角、銀雀、銀簪、銀梳、銀頭圍、銀……[詳細] |
![]() | 黃平蠟染是黃平革家婦女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生活中創(chuàng)造、自制和必需的一種民族民間藝術產(chǎn)品,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和重要的史學、美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科學研究價值。黃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縣總面積1667.8平方公里,總人口35.5萬,少數(shù)民族占4.2%,其中苗族人口占55%,清水江和舞陽河從境內穿流而過。革家蠟染歷史悠久,是貴州高原最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蠟染藝術之一。革家蠟染作品在色……[詳細] |
![]() | 臺江苗族刺繡是苗族刺繡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民間藝術品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的施洞鎮(zhèn)。臺江的苗族刺繡是苗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圖案紋飾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折射出苗族屢經(jīng)遷徙的歷史變遷過程。根據(jù)其內容和樣式可將服飾劃分為方你型、方糾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種類型,堪稱“無字史”,是族群識別的標志和符號。服飾的精美造型、精湛工藝、色彩搭配是衡量苗族婦女聰……[詳細] |
![]() | 鎮(zhèn)遠賽龍舟是一項多民族參與的傳統(tǒng)體育游藝文化活動。貴州省鎮(zhèn)遠縣在每年端陽之際,舉辦以劃龍舟比賽為主,包括傳統(tǒng)的祭龍儀式、舞龍舞獅游街、彩船游江、水中搶鴨子、放河燈、燃禮花和文藝表演為一體的賽龍舟活動。古代鎮(zhèn)遠屬于楚國,楚風盛行。自古鎮(zhèn)遠民間便有以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習俗,早在明代,鎮(zhèn)遠就有“龍舟之鄉(xiāng)”的美譽。明代《貴州通志》載:“鎮(zhèn)遠府,端陽競渡,府臨河水,舟楫便利!Т瑺幭鹊枚烧,是歲做……[詳細] |
![]() | 貴州省劍河縣革東鎮(zhèn)的苗族民歌飛歌因在革東地區(qū)流傳而得名,稱為“革東苗族飛歌”,苗語稱之為“HXakYangt”。其演唱使用苗語真嗓,聲音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曲調明快、穿透力強、極具感染力,主要流傳于劍河縣革東鎮(zhèn)和岑松鎮(zhèn)、臺江縣施洞鎮(zhèn)一帶。由于苗族是一個無文字的民族,其起源時間已無法考證。因演唱的雙方隔山對歌,聲音輕了聽不清,只有大聲喊方能讓對方聽清演唱內容,于是才產(chǎn)生了靠真嗓演唱、穿透力強、極具感……[詳細] |
![]() | 多聲部民歌指的是織體結構形態(tài)為多聲部形式的民間歌曲,中國的多聲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壯、侗、布依、高山、毛南、提價、苗、彝等十多個少數(shù)民族中,多數(shù)采用二聲部形式,少部分為三聲部和四聲部藝術。苗族多聲部民歌是流傳于貴州省臺江縣、劍河縣等地苗族村寨的一種原生態(tài)民歌,據(jù)老歌手推算,這種由青年男女傳唱的民歌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它以宮、商、羽、徵、角為主要音列,和音為純五度、純八度、大三度和大六度,節(jié)拍相對自由,……[詳細] |
![]() | 蘆笙是流行于中國西南地區(qū)苗、侗、水、仡佬、瑤、壯、彝等民族中的一種多管型簧管樂器,它由帶簧笙管、笙斗、吹管和共鳴筒組成,吹奏時雙手抱住器身,以拇指、食指、中指輕按左右兩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通過吹氣、呼氣來鼓簧發(fā)音。蘆笙具有獨特的音高,可吹出八度、五度、六度、四度和音及三- 效果。苗族芒筒蘆笙樂舞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主要流傳于貴州省丹寨縣境內所有苗族村寨和鄰近的雷山、榕江、三都縣及都勻市的……[詳細] |
![]() | 滾仲苗族蘆笙舞以滾仲苗寨為中心,分布于貴州榕江縣八開、樂里、平永、塔石、興華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地區(qū),表演中蘆笙種類和曲調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動作熱烈歡快,女性動作飄逸輕盈,在貴州苗族蘆笙舞中獨樹一幟。水城苗族蘆笙舞又稱“箐雞舞”,是苗族同胞聚會時表演的一種集體競技舞蹈,來源于苗族“老譜”在民族斗爭和生產(chǎn)生活中的經(jīng)歷,以水城縣南開鄉(xiāng)小花苗支系蘆笙手所跳的舞蹈最具代表性。蘆笙舞是苗族人民舉行祭祖和節(jié)日……[詳細] |
![]() | 蘆笙舞是苗族人民舉行祭祖和節(jié)日、喜慶活動時所跳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源于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獲后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廣泛流行于苗族地區(qū)。其中貴州的苗族蘆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關嶺、榕江、水城等地。蘆笙舞表演時氣氛熱烈而歡快,現(xiàn)已成為苗族民眾在稻谷收獲后至來年春播前的農閑期間和喜慶佳節(jié)時都要演出的自發(fā)性舞蹈。蘆笙舞的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異,蘆笙舞曲根據(jù)內容可分為禮樂曲、敘事曲、進行曲、歌體……[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