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族蘆笙舞一般由2—8人組成,每人手持一把蘆笙,邊吹奏邊跳舞,主要在婚禮、節(jié)慶、重大慶典時表演,分為二人組,四人組,六人組,特別慶典時有八人組;槎Y多為四人吹奏,有結(jié)婚曲、送親曲、接親調(diào)、烤酒曲等,慶典時有快樂曲、歡喜調(diào)、祝酒調(diào)等。吹奏起來,節(jié)奏鮮明、和聲協(xié)調(diào),旋律常以多聲部同時進行,表現(xiàn)力非常豐富,舞者根據(jù)曲調(diào)變化而變換步伐、變換圓圈、對跳、斜跳等隊形。喪葬時一般有兩支蘆笙參加,每次吹奏僅一人,……[詳細] |
![]() | 傈僳族 弓有悠久的歷史,明《景泰云南圖書志》載:“有名栗粟者……常帶藥箭 ,獵取禽獸”。 由 身、 板、箭槽、 弦、 牙和 機組成,用堅硬的木料放在釀酒的包谷酵母中煮軟折成彎形做成, 牙和 機用骨頭做成, 弦用4股麻線扭成。使用時,把堅韌的 弦拉到 牙,箭放在 身箭槽內(nèi),瞄準目標后扳動 機,利用 板、 弦的彈力把箭射出。箭由竹塊削光套鐵鏃,尾部安竹皮折成的三角形尾翼而成,分有毒和無毒兩種。國家保護……[詳細] |
![]() | 鹽邊縣古稱“大笮”,位于四川省西南邊陲、攀枝花市東北部。全縣轄16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有7個民族鄉(xiāng)和8個少數(shù)民族雜居的鄉(xiāng)鎮(zhèn),居住著彝、納西、傈僳、苗、回、傣、白等24個少數(shù)民族,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能歌善舞,“會說話就會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無論是高興還是憂傷都喜歡用音樂舞蹈來抒 感,表達情緒。最早的時候,人們常常聚在房內(nèi)火塘邊或圍繞篝火唱歌跳舞,“鍋莊”因而得名。流傳在鹽邊縣的鍋莊,融合……[詳細] |
![]() | 鹽邊縣紅寶鄉(xiāng)的苗族,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繃鼓儀式。苗族自古以來就認為萬物有靈,尤其是死去的先人雖然人已故去,但靈魂仍在。他們崇拜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祖先是“善”神,對祖先寄予莫大的信任;視天地、日月、山石、水火等為神靈,加以祭奠。在祀祭活動中,最隆重、規(guī)模最大的就是“繃鼓儀式”;顒悠陂g要停止一切生產(chǎn)活動、遇上婚禮也要改期。他們認為只要求得祖先靈魂和諸神的支持和護佑,就能欣逢太平盛世,風調(diào)雨順,五谷……[詳細] |
![]() | 鹽邊縣境內(nèi)的百靈山脈,群山疊嶂,林木蔥嶸,終年陽光漫射,云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獨特。海拔3000米左右的百靈山腹地,有利于茶樹生長,名聞遐邇的國勝茶就出產(chǎn)在百靈山脈中的國勝鄉(xiāng)。國勝茶以綠茶為主,到了采茶季節(jié),茶農(nóng)們采摘嫩尖、嫩芽、一芽一葉的嫩茶葉,趁鮮經(jīng)優(yōu)選后,使用世代傳承的揉、搓、烘、烤、去水、出香等傳統(tǒng)加工工藝,制出形美、葉嫩、湯清、胥長、味醇、回甜,帶有純天然蘭花香味的國勝茶。國勝茶種植、……[詳細] |
![]() | 鹽邊縣的摩梭人古代稱為么些、磨沙夷。一部分是土著,另一部分是從云南麗江遷入,為納西族支系。據(jù)史料記載,土著摩梭是攀西裂谷居住最早的民族之一,麗江遷入的摩梭為明末清初遷入的,現(xiàn)分散居住在鹽邊縣格薩拉、永興、國勝、共和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社。與瀘沽湖摩梭族“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不同,鹽邊縣的摩梭實行一夫一妻制,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陳聘定”、“阿舅則美該”(養(yǎng)女嫁還舅家)的婚配原則,稱“老……[詳細] |
![]() | 傈僳族認為土地在于承載萬物,婚姻的根本是延續(xù)人類并傳承先輩意志。鹽邊縣傈僳族人,至今仍然保留著他們傳統(tǒng)的婚禮習俗;槎Y講究無媒不成婚,所以從提親到婚禮都須請“瓦拉帕”(媒人)主持(分正、副),為男性,世代相傳。迎親時還需“瑪妞木帕”(奏葫蘆笙者)、“輔此帕,輔此瑪”(接新娘的夫婦)及“瓦拉哲巴”(迎親兄弟)6位組成迎親隊伍,另需請“尼帕”作法。從提親到禮成為9道儀式,按傈僳族說法為:嗑普知、呢函知……[詳細] |
![]() | 渾漿豆花是鹽邊縣政府授予的鹽邊名菜之一,源于鹽邊廣大農(nóng)戶,鹽邊人從古代傳承至今,絕大多數(shù)都會制作,普及率很高。先將選好的上等黃豆泡脹,用石磨磨成漿,濾去豆渣,在鍋中燒開,打去散泡,用盆盛少許熟豆?jié){備用,將石膏在火中燒白化成水,適量倒入豆?jié){內(nèi)冷卻,用竹篩緊壓,去掉多余的豆水成豆花,把豆花用刀劃成塊,倒入熟豆?jié){即成。吃時,用熟油海椒、花椒面、香菜、蔥花、姜、蒜、味精等調(diào)碟,每人一碟蘸調(diào)料食用。渾漿豆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