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馴樂苗族婚嫁大體分為相、戀、試、結四個階段。苗族群眾勤勞善良,家居山地,平時由于忙于生計,很少出門,男女青年相識相愛一般都在蘆笙舞會上。該鄉(xiāng)苗族主要有韋、梁、龍、石、王五大姓氏。各個姓氏都有傳統(tǒng)習俗,如韋家看重大年除夕之夜,梁家看重“元宵節(jié)”,龍家看重農歷四月初八,王家看重中秋節(jié)等。不論到哪個節(jié)日,他們都由幾個年歲較大的老人帶頭組織舉辦一次隆重的蘆笙舞會,是誰家看重的節(jié)日就由誰家當東道主。是日,東……[詳細] |
![]() | 合命毛南族男女青年正式訂婚前,男方父母會索要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請算命先生看男女雙方命中八字是否相合,如果合命,方托媒提親。新房鴛鴦床毛南族的新郎新娘沒有拜天地、洞房花燭夜的習慣。結婚當天,新娘和伴娘住在一起。新房內不鋪雙人合床,而置兩張鴛鴦床。女的用藍色蚊帳、被單或印花睡具,男的用白色蚊帳、彩色印花床單被套,以示區(qū)別。舊時富有人家甚至修建鴛鴦房,中墻開便門。走媳婦路過去,毛南族的婚禮,新娘迎來了,……[詳細] |
![]() |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種儺舞,它是在民間祭祀樂舞在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以祭祀、娛神、娛人為目的,充分體現(xiàn)了儺舞的神韻。其內容有兩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和消災除難,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針舞;二是表現(xiàn)漁獵生產、農耕生產和人們在生產勞動男女相愛的歡樂情緒,如瑤王系列舞和三娘與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種摹擬性很強的形象舞和情緒舞。木面舞最顯示的藝術特點是配合唱師和……[詳細] |
![]() | 射棋毛南族傳統(tǒng)棋藝,流行于環(huán)江下南鄉(xiāng)一帶。也叫炮棋,毛南話叫棋乒。棋盤由四條經線、四條緯線交叉而成,九個小正方形合成一個大正方形,共16個棋點。下棋前雙方分別先將四枚棋子對陣擺好。走棋時每次只走一個棋子,且每次走一步,前后左右走均無限制。同一個射棋盤,按規(guī)則不同,可有三種吃法。一種是射:即一方兩顆棋可射另方一顆棋,形如甲甲乙,象- 一樣;第二種是夾:即一方兩顆棋可夾另一方一顆棋,形如甲乙甲;第三種……[詳細] |
![]() | 鮮為人知的馴樂苗寨女性發(fā)型,與當今眾多的女性新潮發(fā)型相比,顯得特別古樸自然,與人體相稱,又浪漫灑脫,別具一方情韻。馴樂苗族女性發(fā)型大體分為三種格局:一是少女發(fā)型。女童從8歲始學梳理頭發(fā),8至17歲屬少女年齡段均剪齊耳頭發(fā),再用一條花色頭巾纏繞數圈,然后從頭巾邊沿隔一束抽出一束手指頭粗的發(fā)辮來,發(fā)梢仍扎在頭巾內,發(fā)身自然彎曲,看上去形似一片菊花花瓣繞于花托上,使整個發(fā)型如同一朵含苞初放的菊花,顯得天……[詳細] |
![]() | 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主要分布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區(qū);ㄖ衩,毛南語叫做“頂卡花”(即在帽底編織花紋的意思),象征著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當地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被譽為毛南族的“族寶”。毛南族花竹帽在過去多被當做雨具使用,后成為毛南族服飾的組成部分;ㄖ衩痹诋數亓鱾饕延袔装倌甑臍v史,清代嘉慶年間出產的“竹笠極細密,少年婦女……[詳細] |
![]() |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jié)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xiàn)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jié),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jié),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jié)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生活在中國珠江流域的濮人從炊具銅釜中創(chuàng)造了打擊樂器銅鼓。此后銅鼓向北傳入四川邛都,向東傳入貴州和廣西、廣東,向南傳入越南北……[詳細] |
![]() | 烏洋神戲是源于漢代的奇特戲種,八百年前由四川遂寧傳入廣西東蘭,扎根花香鄉(xiāng)永安村。該戲主要是為當地民眾還愿、祈求、祈禱等活動所表演,同時又極具藝術觀賞性。烏洋神戲已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詳細] |
![]() | 瑤族猴鼓舞主要流行于東蘭縣三弄鄉(xiāng)三合村布努瑤山寨。傳說是瑤家祖先帶猴打仗,凱旋而歸,為慶祝勝利,人猴共舞以此表達成功喜悅心情。該舞蹈一般由12~16人進行表演,四人打銅鼓,一人打皮鼓,一人打銅鑼,兩人敲小皮鼓,4-8人跳舞(2名壯漢,4-6名少女),當鑼聲一響,銅鼓皮鼓便有節(jié)奏地敲打起來,有十余套以上不同打法,邊敲邊舞,忽兒像雄鷹騰空,忽兒像鯉魚躍龍門,動作粗獷有力,舞姿優(yōu)美大方,跳舞少女拿著竹帽……[詳細] |
![]() | “補糧”是孩孫們?yōu)樯狭四昙o的直系老人補充糧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長壽平安。這個習俗認為,一個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她)們的“食糧”(意即壽限)有可能“斷絕”,有必要由他(她)們的子女和孫子,還有出嫁了的女兒、女婿或其他的近親來“補糧”,補糧一般擇日在人靜的晚上,請來道師(當地人稱為“魔公(婆))做道,兒孫們由大到小,從近親到遠親,依次在道師的主持下跪在老人面前給老人乘米,一人……[詳細] |
![]() | 達努節(jié),又名二九節(jié)、祖娘節(jié)、祝著節(jié)、瑤年,是馬山、都安、巴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稱“布努”的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達努,瑤語意為老慈母。傳說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該日為祝壽日。達努節(jié),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宴請賓客,同時還舉行銅鼓舞、斗畫眉、賽弓箭、賽馬等文娛活動。達努節(jié)經歷史變遷,逐漸從民間宗教節(jié)日變成豐收節(jié)和平安節(jié)。相傳古時候,在迤儷的群山中,有兩座同樣高大的寶山,左……[詳細] |
![]() | 巴馬是世界著名長壽之鄉(xiāng),境內民俗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其中與健康長壽有關的民俗活動就有十項之多。補糧習俗。這是孝道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補糧亦稱添糧盤糧天糧,是為老人祝壽的人生禮俗。所謂糧,在壯族信俗觀念中是一個人與生俱來、供養(yǎng)其靈魂、保持其生命的魂糧,年紀大了,魂糧少了,就要添糧以補壽。補糧分三類情況舉行:一是老人在49歲(虛歲)后,每隔十二年,即49、61、73歲舉行一次,73歲后視老人身體和家……[詳細] |
![]() | 在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xiāng)等地聚居著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因白褲瑤至今沿襲著古老的生活習俗,有著“人類文明活化石”之稱,特別是喪葬文化中的“砍!眱x式,更是充滿著神秘色彩。在南丹·丹文化旅游節(jié)期間,上千名游客在里湖瑤族鄉(xiāng)王尚屯目睹了神秘而獨特的“砍牛”習俗,成為此次文化旅游節(jié)中最“搶眼”的活動,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白褲瑤淳樸的民風和獨特的喪葬習俗。砍牛、打銅鼓是白褲瑤為死者舉行葬禮的儀式,整個葬禮……[詳細] |
![]() | 居住在巴馬的藍靛瑤,至今一直保留著古老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婚俗藍靛瑤男青年找對象,—般通過兩個途徑:一是由年輕人自己與姑娘對歌、拋繡球以及平時交往自由選擇,二是由父母親屬在各種場合中代為選擇。相中如意的姑娘后,由父母派媒人前往女方家提親,如女方同意,即交生辰八字給媒人帶回,男方父母將男女雙方之八字給算命先生推算,認為雙方合適做夫妻,男方即給女方家一兩塊光洋和0.5-1公斤糖作定禮。為了取得女方一……[詳細] |
![]() |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男子都穿著及膝的白褲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xiāng)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qū)瑤山鄉(xiāng)一帶,總人口約3萬。白褲瑤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其隨筆著作《嶺南田野筆記》中,對白褲瑤有詳盡記述。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因男子穿齊膝白褲,故他稱為“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