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莽攆劉秀的傳說由來已久,在內鄉(xiāng)的大部分傳說故事都是公元25年前,劉秀登基之前在南陽伏牛山一帶被王莽追殺時的傳說故事,經過千年來民間流傳,使其更加完美生動,主要是以山、樹、地名等有特殊現象的神話傳說故事為體裁,如:(1)伏牛山的神話傳說。王莽追殺劉秀,劉秀逃出京城長安,直奔南陽。王莽派兵圍追堵截,一馬平川又無處躲藏,眼看要被追上,急劉秀仰天大叫,“天亡我也!”剛住聲,一頭大青牛從天而降,張口把他吞……[詳細] |
![]() | 宣講圣諭是中國封建社會縣級行政長官的“六大職能”之一,是對老百姓進行宣傳教化的一種形式。主要是教化百姓忠君愛國,尊老愛幼,棄惡向善,和睦鄉(xiāng)里,以保持社會穩(wěn)定,鞏固封建政權。據史料記載,從漢代開始就以“鄉(xiāng)約”的形式約束百姓,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頒布了“六條圣諭”,成為明代教化百姓的標準,其內容為“孝敬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弟,各安生理,無做非為”。清順治九年,頒布了《順治六諭》,內容同明;康……[詳細] |
![]() | 寶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南麓,內鄉(xiāng)縣夏館北部的深山中,這里林海蔽日,群山逶逸,云繞霧嶂,奇峰崢嶸,海拔1840米,登高極目遠眺,使人猶如身臨仙境,崇辱皆忘!皩毺炻鼈髡f”以大寶和曼珠的忠貞愛情拉開帷幕,大寶和曼珠青梅竹馬,雖然雙方身份懸殊,但天長日久,時光茌冉,經過艱難曲折的生活磨練,終成眷屬。夫妻二人以群山為家,群峰為伴,常年累月在這里栽樹、種花、管護鳥獸,把寶天曼裝點成人間仙境。后人為紀念這一對……[詳細] |
![]() | 桐柏地處豫鄂兩省交界處,境內桐柏山巍娥聳立,連綿起伏,千里淮河發(fā)源于此。山青水秀,人杰地靈。無論是自然景觀,或是人文景觀都十分豐富。桐柏不僅是南北氣候的分界嶺,也是南北文化的交匯處。從月河戰(zhàn)國貴族墓地及漢代冶煉遺址、平氏等地出土的大批文物來看,早在四、五千年前,桐柏的祖先便在這片富饒秀麗的熱土上繁衍生息,用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著淮河文明。從許多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宋代,桐柏就儒、佛、道教并存,……[詳細] |
![]() | 三弦書又稱鉸子書、腿板書,是形成于南陽的一種較為古老的說唱藝術,已有250多年歷史,因用三弦、鉸子(小銅鈸)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為本地四大曲種之一。初為一人一臺戲,懷抱三弦,腿束節(jié)子(腳板)自彈自唱。其后,隨著觀眾審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發(fā)展,逐漸演變?yōu)檠莩呤謸翥q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墜胡專門伴奏并在演唱中幫腔、插話而成為二三人一臺戲,使這一說唱藝術得以更快的發(fā)展,更廣泛的流傳。三弦書的……[詳細] |
![]() | 盤古神話是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之一,是典型的創(chuàng)世神話。傳說遠古時期,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后醒來,盤古憑借著自己的神力把天地開辟出來了。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fā)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岳;血液變成了江河;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詳細] |
![]() | 大調曲子原稱“鼓子曲”,源于明清,興于開封,清乾隆年間傳入南陽,是在開封小曲的基礎上,吸收雍正、乾隆年間北方盛行的岔曲,逐漸形成的一種以曲牌連綴體為演唱特點的曲藝形式。大調曲子來源于民間,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式,歷史悠久,唱腔優(yōu)美,風格質樸,雅素兼?zhèn),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008年,大調曲子入選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敬笳{曲子——歷史淵源】《鼓子曲言》中稱:“鼓子曲初見于開封,后來……[詳細] |
![]() | 西坪民歌是南陽市西峽縣西坪鎮(zhèn)的傳統民歌。坪鎮(zhèn)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處于河南、陜西、湖北結合處,獨特的地理與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豐富的地方民歌,幾百年來綿延不衰,是河南省省現存?zhèn)鹘y民間音樂中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西坪民歌內容豐富、個性獨特,具有獨唱、二人唱、多人唱、齊唱等多種演唱形式,樂器伴奏有無均可,在中原地區(qū)不多見。更為可貴的是當地還一直保持著世代相傳、眾人參與的傳承體系,加強保護和研究,對弘揚傳統民間藝……[詳細] |
![]() | 板頭曲為中州古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是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板頭曲分布較廣,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據載,明崇禎年間,板頭曲隨河南曲子見諸市井。清初,逐漸盛行于上述各地。其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成為我國……[詳細] |
![]() | 宛梆是一個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生長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及周邊廣大地區(qū),早期人們稱它為唧唧梆、老梆子、南陽梆子等,因南陽古稱為“宛”,故1956年南陽行署正式將其命名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陜西的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后,與南陽當地的民歌小調、民間說唱融合后,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它的興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鍘美案》、《下陳州》、《桃花……[詳細] |
![]() | 是臻美夫工藝農民合作社組織殘疾人以麥稈為材料制作的工藝品,位于臥龍區(qū)青華鎮(zhèn)青南村,該產品遠銷國內外![詳細] |
![]() | 南陽漢畫館(新館)位于南陽市區(qū)臥龍崗龍首處。始建于1935年10月,是我國目前建館最早、藏品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專門收藏、陳列、宣傳、研究漢代畫像石的石刻藝術博物館,F館藏漢畫像石2000多塊,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 南陽)……[詳細] |
![]() | 中國建立最早的烙畫廠——南陽烙畫廠不用任何顏料,只需一管烙筆,頃刻之間,便可在竹木或宣紙、絲絹上創(chuàng)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等各種各樣的烙畫作品。這便是被稱為“世界藝林一絕”的南陽烙畫。 烙畫亦稱烙花、燙畫、火筆畫,是以溫度在攝氏300度至800度的烙鐵代筆,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顏料,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取其相應溫度進行勾、擦、點、烘,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表現技法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