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河號子是黃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它不僅是治黃實踐的濃縮,而且也是推動抗洪搶險施工的力量。黃河號子的特點是緊張、高亢,雄渾有力。該號子共分騎馬號(快號)、綿羊號(慢號)、小官號(慢號頭、快號)和花號四種,號子不同,內容有別,或緩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揚。根據施工場面的情況,選用不同的號子,可給施工搶護人員以速度和力量,達到同心協(xié)力抗洪搶險的目的黃……[詳細] |
![]() |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是我國廣為流傳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另三個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和許仙”“柳毅和洞庭龍女”)。東漢,懷縣縣令舉薦賣身葬父的董永為孝廉,司徒蔡茂復議后稟報光武帝,董永遂成為傳統(tǒng)文化“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不同時代的二十四孝版本均記載了七仙女配董永的故事,意在突出善有善報,于是“天仙配”的故事傳揚四方。“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上個世紀5……[詳細] |
![]() | 韓湘子,字清夫,韓愈的侄孫子。韓湘子生平無考,民間傳說其為“八大仙”之一。他手中的寶物名為紫金蕭,據說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韓湘子是道教八仙中比較年輕的一位神仙,也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根據歷史記載,他本來名叫韓湘,是唐朝(681-907年)著名的大文學家韓愈的侄孫,曾經考取了進士并擔任過唐朝時期中央政府的官職。在官方的歷史著作中,并沒有說他修道成仙。而在另一些著作中有記載說,韓愈有一……[詳細] |
![]() | 武陟盤鼓是豫北盤鼓的縮影。自古以來,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馬走廊,也是黃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換代各路人馬鼓嘈而行奪洛陽、取汴梁。三國時,魏晉將這里據后勤和官貴的休閑之地,鼓樂之盛非他方可比。黃河、沁河三年兩決口為患華北,朝廷每年征用大批民工修堤筑壩,堵口治河,督戰(zhàn)的“催陣鼓”和祭祀河神的禮樂不絕于耳。武陟盤鼓對于研究黃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義。樂器介紹武陟盤鼓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是大鼓大镲,有二……[詳細] |
![]() | 二股弦是一種古老的劇種,發(fā)源于河南省武陟縣,它從民間小調發(fā)展演變而來,因為用二股弦伴奏,所以就叫“二股弦戲”。二股弦是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股弦形成于宋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它風格鮮明,唱腔獨特,主要板式有清板、二板、含腔等18種,劇目達100多種,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在吸收了其他戲曲藝術元素后,二股弦的內容逐漸豐富,在清代發(fā)展……[詳細] |
![]() | 沁陽嗩吶屬木制雙簧管樂器,它的特點為音量大,音質明亮、粗獷,演奏方便,善于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緒。沁陽嗩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近年來逐步增添了悶子、手搦(大咪)、卡腔(小咪)、管子、口哨等附屬樂器,大大豐富了嗩吶的表現能力及演奏內容。沁陽嗩吶分高、中、低音三類,吹奏技藝十分豐富,在本地區(qū)凡遇到婚喪嫁娶、寺廟開光、開業(yè)慶典、生日祝壽等活動都要請嗩吶班吹奏,以增添熱鬧的氣氛。傳說明代宗室……[詳細] |
![]() | 懷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因起于舊懷慶府(今沁陽)一帶,故名懷梆,俗稱懷慶梆子、老懷梆、小梆(班)戲、懷調,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陽、博愛、濟源、孟州、溫縣、武陟、修武、原陽、獲加、焦作、新鄉(xiāng)一帶。其前身是由圍桌說唱祈雨演變而來的海神戲,形成于明洪武、永樂年間。原河內縣居民多由1一帶遷來,故海神戲保持著山西戲劇的表演形式,與河內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方言土語相結合,逐步形成了與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懷……[詳細] |
![]() | 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數百年來已衍生出廣播海內外的陳、楊、武、吳、孫、和等諸多流派。陳氏太極拳出現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經過潛心研究創(chuàng)編而成的。太極拳是集技擊、強體、健身、益智和修性為一體的獨特運動方式,其中蘊藏著東方哲學的深刻內涵。它將陰陽、動靜、正反、有無、形神等對立統(tǒng)一的內容融入武術之中,以符合人體運動規(guī)律的演練形式強體健身,體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詳細] |
![]() | 趙氏孤兒的故事發(fā)生在溫縣岳村鄉(xiāng)三家莊。春秋時,溫縣屬晉國,是趙氏封地。趙家?guī)状四沟鼐谌仪f附近。趙衰墓在三家莊村東不遠處!蹲髠鳌ふ压辍酚汹w孟于公元前541年十二月初一祭祀曾祖的記載;趙盾墓地在三家莊西南方頭村,墓前有金章宗乙丑孟春縣丞所樹石碑,現殘碑尚存,碑文及歷代詩贊散見溫縣歷代志書;趙孟祭祀曾祖時不幸于當月初七卒于溫,也葬于趙盾墓不遠處,人稱“孤兒冢”,現殘碑尚存。程嬰撫養(yǎng)趙氏孤兒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