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南花鼓是一種獨具魯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它以山東大漢特有的粗獷、威嚴,融合了山東婦女的潑辣、柔美,形成一種剛柔相濟、細膩奔放的藝術風格。魯南花鼓早產生于臺兒莊運河兩岸,廣泛流傳于魯南、蘇北地區(qū)。其產生年代不詳,據(jù)傳說大約已有200年之久。在古老的運河兩岸附近的村莊盛行此舞表演,如張山子鎮(zhèn)張山子村、馬蘭屯鎮(zhèn)南洛村、泥溝鎮(zhèn)北洛村、邳莊鎮(zhèn)黃莊村等。特別是黃莊的魯南花鼓在當?shù)刈钬撌⒚?958年……[詳細] |
![]() | 被譽為“世界第一,中國少有”的嶧城石榴園位于國家生態(tài)示范區(qū)——“中國石榴之鄉(xiāng)”嶧城,總面積達12萬畝。有石榴樹530余萬株,48個產品。據(jù)《博物志》記載,石榴原產于伊朗及阿富汗等中亞地區(qū),漢時才傳入中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嶧城石榴園歷史悠久,名揚海內外。園內不僅有千年古樹、流泉瀑布、天然洞穴、還有許多名勝古跡點綴其間,為萬畝榴園增添異彩。這里有戰(zhàn)國思想家荀子杏壇講學之處,有明代大文學家賈……[詳細] |
![]() | 在很久很久以前,君山下住著一個王姓老漢,樸實又勤勞,耕種著幾畝貧瘠的山地,年復一年,日夜操勞,流盡了汗,累彎了腰,可是每到收獲季節(jié),官府便派一些如虎狼一樣的差役催租逼稅。把王老漢家維持生命的一點糧食洗劫一空。王老漢憤恨交加,無以為主。為了逃避官府的盤剝,遠離塵世的叨擾,決心躲避到又高又遠的君山頂上去耕種。山頂數(shù)十畝,土厚尺余,猶如天堂。但是山險峻難攀。老漢的耕牛無法上去。他只好抱了一只初生的牛犢攀……[詳細] |
![]() | 中華民族素以吃苦耐勞、勤奮智慧著稱于世;古代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曾位居世界的領先水平。以馬車為例,其發(fā)明專利當之無愧屬于中國人。而它的發(fā)明者便是距今4000多年,生活于夏王朝初年的奚仲。是他在薛地(今山東棗莊境內)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輛用馬牽引的木制車輛。奚仲發(fā)明的馬車是什么形狀,由于時代相當遙遠,不可能有實物保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xiàn)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別由輪、軸、輿、轅……[詳細] |
![]() | 很早以前,在現(xiàn)在的東戈附近,住著一家姓張的老兩口子。他們都已年過半百,但膝下無兒女,夫婦倆以做豆腐為生,每天早起晚睡,非常勤懇。有一天夜里,夫妻倆半夜起床,收拾活計,無意中張老漢看見東南有燈明閃動,就指給老伴看,張大娘心眼好,勸張老漢去看看,別是有人迷了路。張老漢朝著燈光走去,到了近前,見是一個土坑,土坑旁邊有一盞馬燈,土坑里五光十色,騰騰熱氣。張老漢覺得奇怪,跳到坑內想看個究竟。剛下去,土坑突然……[詳細] |
![]() | 嶧城區(qū)每年春節(jié)期間都要舉行獅子龍燈系列表演活動,老百姓喜聞樂見,其中以獨桿轎最受歡迎。獨桿轎是嶧城人民的首創(chuàng)和專利,它在全國民間藝術門類中獨樹一幟,屬于稀有藝術品種。獨桿轎是用一根一丈多長的竹桿,兩個人抬著,一個人坐在竹桿上,配合鑼鼓點,做出各種有趣的表演。坐轎的演員身穿官衣,頭戴烏紗帽,轎前二人,各執(zhí)一面旗牌,分別寫著:“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獨桿轎是為了紀念清代乾隆年間嶧縣知縣張玉樹而發(fā)明……[詳細] |
![]() |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它形成于清代中葉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區(qū)。柳琴戲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以魯南民間小調為基礎,受當?shù)亓討虻挠绊懓l(fā)展起來的;一說是由江蘇海州傳播而來。柳琴戲傳統(tǒng)劇目非常豐富,共有本戲、折子戲180個,連臺本戲41個,代表性劇目包括《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斷雙釘》、《小鰲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