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密菜刀制作技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最著名的是“邵福隆”菜刀。高密菜刀的制作需要4人操作一盤爐,即分掌鉗、打頭錘、打旁錘、拉風箱各一人,利用爐、風箱、砧子、錘子、鑿子、剪刀、磨石等,經打制毛坯、開槽夾鋼、熟火、開片、接信子、剪毛邊、粗開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十幾道工序。其中,夾鋼、淬火是高密菜刀制作技藝的精髓。夾鋼是先將熟鐵打出刀坯,再開槽夾上鋼(鋼的大小根據需要而定)燒到一定的溫度使鋼……[詳細] |
![]() | 公冶長(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0年),世居諸城市今賈悅鎮(zhèn)的公冶場村。公冶長幼年家貧,自幼儉樸好學,攻讀經書,鍥而不舍,為人稱道。成年后,他慕孔子大名,赴魯都曲阜拜孔子為師。因他勤奮攻讀,嘔心瀝血,博通六藝,成為孔子的七十二高足之一,列第二十位。公冶長的傳說有多種,有文字記載的始見于南朝(梁),故事集中表現了他潛心治學,傳道授業(yè),特別是懂鳥語的傳說,暫舉一種:一天,幾只鳥兒飛到書院窗口叫道:“公……[詳細] |
![]() | 古琴斫琴技藝、中國古琴制作技藝濰坊自古以來就與古琴淵源極深,相傳遠古時期,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風以教化臣民,而史學一般認為舜是濰坊人。至近代著名琴家王心源、王冷泉、王作楨、王心葵先生都是濰坊人。古琴制作首先選料,底板用梓、楸等硬木,面板則用桐、杉類軟的木料,而且多年陳放最好。炮制時先確定琴的尺寸,用鉛筆畫出中央基準線,沿線兩邊畫出琴形,然后斫削。將削好的琴面和地板用膠粘合之后就可以上漆了,上漆前先刮……[詳細] |
![]() | 紅絲硯制作技藝指運用所采紅絲石原料,以材施藝進行審料創(chuàng)作制成紅絲石硯的制作技藝。紅絲石僅在青州黑山與臨朐老崖崮有分布,是一種刷發(fā)如絲、色如晚霞、絲如雞血的石頭,故名紅絲石。紅絲石硬度適中、紋理豐富、色彩對比明顯,用紅絲石制成的硯臺“細潤如玉,溫嫩而不滑,扣之有聲,聹水不耗、發(fā)墨不損毫,久用筆鋒不退”,被歷代文人墨客譽為“名硯第一”。紅絲硯的制作技藝大體分設計、裁料、雕刻、上蠟出光四個過程。首先,根……[詳細] |
![]() | 壽光侯鎮(zhèn),系山東四大釀酒古鎮(zhèn)之一,釀酒歷史源遠流長;傳說神曲制作源出此處。自古就有“神曲出侯鎮(zhèn),佳釀透骨香”之說。“水為酒之骨,曲為酒之血”,有了這兩大優(yōu)越條件,所以使宏源老酒千年傳承。宏源白酒傳統(tǒng)釀酒技藝有其顯著的特點:一是全程人工操作,從踩曲開始至蒸酒結束,期間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這些工序的完成,全部由人工操作完成,而不是用機械代替人工勞動。二是原料,無論是制曲還是蒸酒全部使用當年剛收獲的,質……[詳細] |
![]() | 華疃正骨創(chuàng)始于清朝末年的寒亭區(qū)雙楊鎮(zhèn)華疃村欒氏家族。華疃祖?zhèn)髡鞘址,是治療筋骨關節(jié)損傷的重要措施,主要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種!皺C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正骨手法是肘、髖、膝、踝等大關節(jié)脫臼、骨折整復的最佳手法。華疃正骨的手法獨特,正法頗多。其欒氏膏藥經幾代創(chuàng)新,由接骨膏延伸至系列型號:①華疃膏:祛風活絡、散寒祛濕、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適用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詳細] |
![]() | 繭綢織造技藝是以柞蠶絲為生產原料,對其進行劈絲、頓絲、絡絲、上漿、繒機織綢、潤綢、平綢的傳統(tǒng)工藝和技術。繭綢使用無張力木機和天然助劑松式加工而成,成品絲線保持圓柱體,綢面呈現特有的紋路,身骨剛柔相濟,冬暖夏涼。常用的柞蠶絲原料有灰絲(柞蠶土絲)、藥水絲、水繅絲、大條絲。經緯絲線制作完畢,即可繒機織綢。機匠挺坐在木機座板上,右手持梭,端平,用食指鉤住梭尖,右腳踩絞,左手前推綜框,貼綜;在最大口時貼軸……[詳細] |
![]() | 武王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營丘故城原分為“外城”“內城”“皇城”;食牵唇窆懦谴,長寬里許,村前立有“古城”村碑,碑文記錄著古城的源起、歷史和姜太公的事跡,村西北角一段皇城殘垣赫然矗立。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陰陽、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詳細] |
![]() |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是青州市井塘古村獨具特色的一種建筑石砌房的手工技藝。它就地取材,利用當地青石和極為原始的手工技巧打造出冬暖夏涼且牢固實用的石屋;并根據地形地勢,使房屋依山而建、因勢而造;巧妙地結合當地民俗與風水文化,把村民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納福的思想貫穿到石房的選址、上梁和成房完工、畫符、鏡子、石敢當等每一個細節(jié)中。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藝分布于青州市西南王府街道井塘古村。明代景泰……[詳細] |
![]() | 李左車傳說指在安丘廣為流傳關于李左車的一系列傳說故事。據《史記》記載,李左車生于戰(zhàn)國末年,在趙國為廣武君。趙王因不聽李左車計而被韓信所滅,韓信滅趙后嘆服其才能,以師禮待之,李左車感知遇之恩,遂以身事漢,跟隨韓信襄贊軍事。韓信用其計,收燕平齊,在九里山設十面埋伏,逼項羽自刎烏江。李左車在漢王劉邦準備- 封賞時,李左車卻悄然隱退,不知所終。遠離廟堂的李左車,悄然回到雹泉,遍訪老人,尋根問祖,找到了自己……[詳細] |
![]() | 臨朐嵩山四季分明,山間催木泉、西峪泉、嵩山寺泉等十余處泉眼織成河網,萬木叢生,百草豐茂,是山羊生長的天然牧場,全羊宴的原材料即取于此。臨朐全羊宴是選取經過閹割的嵩山老山羊(年齡3周歲以上,體重25公斤)為原材料,根本羊體的不同部位,配以不同的佐料(包括本地特有的野生植物“山花子”根),通過不同的制作工藝,炮制出色香味及營養(yǎng)價值各異的127菜肴,如麒麟頂(羊頭)、黑白棋子(羊血)、金頂冠(羊腦)、鵝……[詳細] |
![]() | 柳疃絲綢是指繭綢,即柞綢,又稱山東綢或魯綢。清朝嘉慶年間,山東昌邑柳疃一帶的人開始到東山(山東棲霞桃村一帶)販柞綢、纊絲和織綢。柳疃從東山進柞繭后,逐步發(fā)明了柞繭的纊絲。柳疃人于道光年間發(fā)明木制腳踏纊車,柳疃絲綢正式問世,并在不斷的傳承中,柞蠶繅絲技藝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泡絲、藥絲、撴絲、撂籰子(倒絲)、牽機、刷機、撞軸、繒機、織機、漂煉、晾綢、平綢。柳疃絲綢織工細密,色澤光亮,手……[詳細] |
![]() | 青州作為山東東部最大的回族聚居區(qū),其回族豐富的飲食文化經過歷史積淀,形成了眾多味美可口、風格獨具的食品,隆盛糕點便是其中最富盛名的清真代表食品。隆盛糕點制作技藝嚴格按照回族的宗教習慣加上傳統(tǒng)的純手工工藝和祖?zhèn)髋浞骄ぜ氉鞫,具有入口即化、香甜可口、油而不膩、百吃不厭的特點,深受廣大顧客的喜愛,經久不衰,成為青州的特產。隆盛糕點歷史傳承名點共計83種。目前生產的有16余種,分為三大類:烤制類、炸制……[詳細] |
![]() | 夢金園金首飾制作承繼中國傳統(tǒng)的金首飾制作技藝,始終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堅持以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tǒng)工藝,以純手工進行掐絲、攢焊、堆壘、編織、填絲等工藝操作,將金子加工成一件件構思精巧、寓意深刻、璀璨奪目的藝術品。金首飾的制作工藝方法多樣,包括打制、雕刻、累絲、琢玉、鑲嵌、焊接等多道工藝過程。大體上說,可分為四大類:即花絲工藝、鏨花工藝、打胎工藝、鑲嵌工藝。夢金園金首飾的制作經常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工……[詳細] |
![]() | 木桿秤制作技藝歷史久遠、工藝精湛,因使用方便,便于攜帶,很受群眾歡迎。木桿秤可分為鉤秤和盤秤兩種,民間普遍使用的是鉤秤,鉤秤由秤桿、秤鉤、提紐、秤砣等組成。按秤量分為大秤、中秤、小秤三種。木桿秤的工藝復雜而精湛,大致可分為選材、刨光、校秤、上色等工序。選材多為質地堅硬、日曬不彎曲、水浸不霉爛、結實沉甸的優(yōu)質硬木。選擇的木料,用大鋸拉開,解成板子,削出秤桿的大致形狀,然后刨光,以銅皮或鋁皮鑲包桿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