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臏拳是一種汲取孫臏兵法思想、集各門派技擊特點的武術套路拳種。因其演練出擊時,常以長袖藏手,故又稱“長袖拳”。主要流傳于山東濟南、青島、聊城、淄博、館陶一帶。孫臏拳是后人假托孫臏之名編創(chuàng)的,創(chuàng)始于何時至今說法不一。孫臏拳傳統(tǒng)套路有基本- 、單手練、大架、中架、小架、六十手和孫臏拐。其拳理要求靜似雄雞、動似龍腰、靈似潑猴、神似鷹眼、松肩如長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為主,步法多為蹣跚步。孫臏拳以拜師學藝……[詳細] |
![]() | 濰坊嵌銀髹漆技藝,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是一種獨特的手工技藝。它以名貴紅木、天然漆和金銀絲為主要原料,將傳統(tǒng)的雕刻、嵌銀、木工技藝有機地融為一體,經(jīng)精工雕刻、鑲嵌而成。濰坊嵌銀漆器的作品造型古樸典雅、珍重高貴,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嵌銀藝術采用中國畫的白描形式,有山水、花鳥、古裝人物和漢代青銅器花紋,其作品灑脫簡練、秀美飄逸、流光溢彩。濰坊嵌銀漆器有一套完整復雜的制作工藝:選材、坯胎制作、……[詳細] |
![]() | 武手拳源于清代,由清朝名師王洪良傳至昌邑。其基本功有陸趟踢腿、十二小單拳;主要- 有行功、內功心法;武術套路有翻車捶、異極劍、野戰(zhàn)刀;- 有行功、內功心法等。武手拳的特點為大開大合,攻防開合,功防勁力,彈蹦跳躍,近身靠打,以巧破千斤,打人不見影,以打兼防,速來快入,柔中帶剛![詳細] |
![]() | 王裒,魏末晉初北海營陵(今昌樂營丘人),一生以孝友,仁信立身,尤其以孝道聞名于世。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yè),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他母親生病去世,生前害怕打雷,死后埋葬在山木里。每當遇到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司馬炎滅魏稱晉后,大赦天下,- 行賞,發(fā)現(xiàn)王儀之死……[詳細] |
![]() | 羊口開海節(jié)是羊口漁民在長期的海上作業(yè)習俗中形成的以祭祀河神、海神、龍王、船神、天妃等諸神,祈求風調雨順,人船平安,滿倉而歸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祭祀活動。每年的正月十六,漁民們出海勞作前在壽光北部羊口鎮(zhèn)小清河入海處舉行儀式。家家戶戶提前蒸好嵌棗餑餑,備好豬頭、大炸魚、黑毛大公雞、各種點心、瓜果、生菜等供品,帶上紙馬、紙幣、紙元寶、高香、鞭炮,身穿盛裝,手提蓮花燈、鯉魚燈、小船燈等各式各樣的小漁燈,陸續(xù)趕……[詳細] |
![]() | 昌樂太公香起源姜太公封于齊的都城營丘,因以為名。太公香的制作原料為木料鋸粉末、榆樹皮粉、香料等。太公香制作流程有以下幾步,首先將所選木料、榆樹皮做切制、粉碎處理,即采用揀、摘、揉、刮、篩、涼以及切、搗、碾、鎊、挫等方法,除去雜質、多余的水分、變質的部分及其它成分,并使其大小規(guī)格滿足要求,細度一般在100目左右;再將兌好的料加100攝氏度開水拌均,使其充分混合;將和好的香泥放到專用的樁里,再用杠、楔……[詳細] |
![]() | 臨朐漁鼓書是由孫家先人在明末清初打竹板唱門子發(fā)展而來,后來逐步演變成現(xiàn)在的漁鼓書說唱形式。臨朐漁鼓書,由一人說唱,沒有其他人樂器伴奏,說唱結合,一個人一邊說唱,一邊敲打漁鼓和簡板伴奏。臨朐漁鼓有它固定的說唱要求和獨特韻律,講究上場引子- 詩,詩的主要內容是以忠、孝、誠、善為主要內容的五言或七言順口溜。在情節(jié)說唱中,臨朐漁鼓書有“摻糠使水”“添枝加葉”“搪口”等技巧,增加故事情趣和懸念。另外還有“緊……[詳細] |
![]() | 元朝初年,高密譚家營張氏添一男,名玉皇,幼時父母雙亡,寄居白家營姥姥家,妗子刻薄,玉皇受虐,至于弱冠憤然出走修仙。玉皇潛心- ,終成正果,居廟堂之首名曰玉皇大帝。玉帝記妗子之虐,不令賜雨,故白家營連年大旱,妗子自知其錯,于玉帝像前長跪四十九天請罪求雨。帝感其誠,賜甘霖。眾鄉(xiāng)民感玉帝恩德,扎金身鑾駕一轎八抬,遍游四方,后逢大旱,鄉(xiāng)民祈雨即演駕一次,流傳至今![詳細] |
![]() | 張興馬燈是流傳在臨朐縣及青州、壽光、昌樂一帶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項目。它由至今三百年前金人實戰(zhàn)中騎兵戰(zhàn)陣逐漸演化成為可供人們欣賞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張興馬燈由清代金人傳入山東原創(chuàng)有一百單八陣“馬燈陣譜”,如:“火牛陣”、“十面埋伏”陣、“八卦”陣,、“一字長蛇”陣、“天門陣”,以及“四門斗底”陣,“十字梅花”陣等。表演時演員分為兩隊,每人騎有戰(zhàn)馬(竹木扎制,項下有燈)表演程序多變有序,先后分為:出場、布……[詳細] |
![]() | 仉家龍燈制作技藝自光緒元年至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仉家龍燈是用紙裱糊、竹蔑扎制的龍燈造型藝術,取材因地制宜,材料簡單易得,制作過程包括扎、糊、畫三大步驟,以竹子作為骨架,外面糊紙再繪畫,龍頭制作精美,內置蠟燭不倒。龍頭的制作十分復雜,以麻做胡子,龍頭上裝有鈴鐺、絲帶等裝飾品。龍身上放有蠟燭,每節(jié)放兩支。每只蠟燭燃燒約半個小時,頂端有口,可以方便更換蠟燭、出煙等。傳統(tǒng)的仉家“龍燈制作”包括龍燈制……[詳細] |
![]() | 趙八缸活財神的傳說源于峽山區(qū)日戈莊村,因該村趙姓世家以孝悌敦睦,寬厚仁慈,樂善好施聞名鄉(xiāng)里,世人自發(fā)把趙家主人尊為“活菩薩”,經(jīng)過不斷傳承、演繹,該傳說形成了多個版本,共同點都是圍繞“八個大缸”展開。其中一個版本如下:在清初,有一年,連續(xù)的自然災害,民不聊生,瘟疫四起,餓殍遍地,國庫虧空,朝廷呼吁社會有能力的,賑災募捐,捐錢捐物。趙家人參加了賑災募捐活動,從當時趙家在京都的庫房進行的,從一大早就抬……[詳細] |
![]() | 中醫(yī)藥灸療法(王氏中醫(yī)藥灸外治療法)始創(chuàng)于清朝光緒年間的寒亭區(qū)高里鎮(zhèn)南孫社區(qū)趙家莊子村(古稱典史村)。王氏中醫(yī)外治療法的手法獨特,效果奇效其外治配方經(jīng)過幾代創(chuàng)新。王氏中醫(yī)外治療法包括了三種療法:中醫(yī)藥灸療法:活血化瘀、通關利竅、舒經(jīng)活絡、消腫鎮(zhèn)痛、扶正祛邪等作用。適用于頸肩腰腿痛、鼻炎、咽炎、耳鳴、耳聾、慢性胃腸病、婦科疾病、男性疾病及保健;冬病夏治三伏貼:溫陽利氣、祛散伏痰。適用于:支氣管哮喘、……[詳細] |
![]() | 財神的形象最早起源于宋代的民間傳說,明清時將其作為神靈供奉,以滿足于人們對財富的希求。供奉形式多是長年供像,重大節(jié)日設下供品,磕頭祈禱。在諸城,敬奉財神卻有著另一個習俗,就是諸城的財神節(jié)。諸城的財神節(jié)是七月二十二日,相傳是比干的生日。財神節(jié)最早形成于清康熙年間并延續(xù)至今。每到這天,諸城的家家戶戶購買香紙鞭炮,置辦供品佳肴。下午四時許慶賀開始,大街小巷鞭炮齊鳴,熱鬧非凡,六時許家中祭拜隨即開始,上供……[詳細] |
![]() | 諸城喇叭吹打樂源于山東鼓吹樂。諸城喇叭吹打樂所用樂器主要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也有增加少量弦樂器。主要是:大喇叭桿(大桿號)、嗩吶、笙、管子、笛子、堂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镲、京胡、二胡、板胡、三弦等。……[詳細] |
![]() | 諸城面藝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xù)了2500多年,制作工藝一直延續(xù)至今,并經(jīng)代代傳承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大餑餑具有麥香可口的特點,在面食品種中,獨具地方特色,是面食系列之精品。制作諸城面食需要在頭天下午將老面引子泡開和好,第二天把開好的老面與面粉一起和好。和面時要把老面和面粉攪拌均勻,然后將面倒出放在案板上,用勁猛揉,之后用手揪開面團,每個面團再揉30遍,成型,放在蓋墊上,蒙上白紗布發(fā)1-2小時即可下鍋蒸,蒸……[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