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萬安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有春節(jié)祭神祭祖的習俗,正月鬧元宵唱船就是該縣客家人尋根問祖、祭神祭祖、祈福消災的一種民俗活動;顒用磕暾鲁跻婚_始,至正月十六結束。萬安縣元宵唱船習俗前后包括迎船、唱船、送船三部分。正月初一開始迎船,村民先將“所畫神舟”(當?shù)厝朔Q:元宵畫)懸掛在廟堂或祠堂,將菩薩像請至畫前就位。爾后,村民帶著祭祀物品到河邊焚香誦文,鳴爆奏樂——迎船神。此后,村民按大旗、執(zhí)示、鑼……[詳細] |
![]() | 狗牯腦茶是一種綠茶。原產(chǎn)地為江西省遂川縣的湯湖鎮(zhèn)。因栽種在形似狗頭、海拔900余米,山高林密,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泉水潺潺、終年云霧彌漫,不但日照短,而且多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樹生長和芽葉持嫩,且無任何污染的狗牯腦山而得名。其制茶技藝始于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距今已兩百多年。狗牯腦茶制茶技藝獨特,選料精細,工藝考究。原葉僅限于狗牯腦山所栽種的茶樹。對采摘時間和采摘技法也有嚴格要求。即:于每……[詳細] |
![]() | 架花,即焰火禮花,流傳于遂川縣于田鎮(zhèn)珊田村。其制作流程復雜,工序嚴格,配比精確,花色艷麗,變幻奇絕,具藝術觀賞性和民俗文化內(nèi)涵。珊田架花為燃放式的焰火禮花。一般于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晚燃放。節(jié)前三天,必須先舞“火龍燈”,以祈保太平,預兆豐年。同時架花的制作者和燃放者須齋戒三天,潔身自凈。正月十五日沐浴更衣,楓籽烘熏后,舉行燃放儀式,焚香、燃炮、奏樂、祭拜,安定“先師”神位后,方可燃放“架花”。所謂“架”……[詳細] |
![]() | 遂川建縣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由于歷史發(fā)展、地域變遷,許多富有地方色彩的古老文化,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民間器樂曲是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產(chǎn)生在鄉(xiāng)里、成長在民間,和當時、當?shù)氐纳a(chǎn)斗爭、階級斗爭以及勞動人民的生活、民情、民俗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遂川地處江西邊陲,山多林密,人口分為客家和本地兩大支系。在長期的勞動生產(chǎn)中,遂川人民創(chuàng)造、繼承、發(fā)展了本民族、本地區(qū)的民間文化藝術,民間器……[詳細] |
![]() | “龍泉碼”發(fā)源地位于遂川縣五斗江鄉(xiāng)五斗江村,是明朝崇禎年間由當時為官南京居家守孝的郭維經(jīng)父女,根據(jù)當?shù)啬静慕灰字谐S玫摹肮蓝选、“秤稱”、“定尺寸、定重量、定價格”等辦法總結探索創(chuàng)新的一種科學簡便的木材材積計算公式,因深受林農(nóng)和木材商人的歡迎而流通于全國各地,到1954年國家代用公制檢尺止,已有300余年歷史。亦為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積表,比國際公認“柯達山毛櫸材積表”要早近200年!褒埲a”的基……[詳細] |
![]() | 泰和白鳳仙子傳說,流傳于泰和烏雞的發(fā)祥地——江西省泰和縣馬市鎮(zhèn)武山西巖麓下的汪溪涂村。武山位于吉泰盆地中南部,贛江西岸,山勢峻拔突兀,雄偉壯觀。武山泉源豐富,東南西北四巖均有泉水,獨西巖泉源最多,流量大,泉位高,春夏兩季,泉濤如雷,數(shù)里之遙可聞。西巖泉水匯成一溪叫“汪溪”,以“溪水汪汪,不流不竭”而得名。武山西巖泉水孕育了世界珍禽——武山雞,雅稱白鳳仙子。武山雞唯有飲用武山西巖泉水才能不變種,如移……[詳細] |
![]() | 蝦蚣燈是流傳在泰和縣螺溪鎮(zhèn)舍溪村一帶的民間燈彩,其舞蹈花節(jié)形象地演繹了蝦蚣漫游、彈跳、追逐、嬉戲等活動情狀,曼妙瑰美,鮮活靈動,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其制作工藝精巧別致,造形優(yōu)美,獨具特色,是剪紙、雕刻、繪畫、扎裱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呈現(xiàn)。蝦蚣燈歷史悠久。相傳明正德年間,舍溪村有個名叫胡堯時的人,在云南做官,回鄉(xiāng)時,途徑四川某地,看到當?shù)乇硌菸r蚣燈,印象極為深刻,回家后就指派人做了一只,并教給村里人舞耍……[詳細] |
![]() | 泰和縣萬合鎮(zhèn)位于井岡山腳下的泰和縣城東北,贛江東岸,東臨吉安市青原區(qū)。萬合人杰地靈,物產(chǎn)豐富,是泰和的“魚米之鄉(xiāng)”,盛產(chǎn)竹篙薯、車前子、西瓜等名優(yōu)特產(chǎn)。鎮(zhèn)內(nèi)的華蓋山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戰(zhàn)場。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率部聯(lián)合當?shù)剜l(xiāng)民在此抗擊元軍。華蓋山田段村歷來有舞獅的傳統(tǒng),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傳說中獅子乃天龍九子之一,善守門,故在文天祥抗元兵敗后,華蓋山村組建了舞獅隊,既是繼續(xù)傳……[詳細] |
![]() | 泰和古稱西昌,東漢末年建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泰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間工藝源遠流長。位于泰和縣馬市鎮(zhèn)蜀口村崇德堂鵲巢宮的制作工藝堪稱一絕。馬市鎮(zhèn)蜀口村大江下自然村,位于泰和縣城西南10公里處,四面環(huán)水,風景優(yōu)美。蜀口古村歷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該村的明朝禮部尚書、太子少保歐陽德是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的得意門生,“其致良知”理學蜚聲海內(nèi)外,有弟子五千余人。僅明清兩朝,蜀口村歐陽氏一門便出進……[詳細] |
![]() | 廬陵(贛中)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一個重要分支,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在布局、結構、構造、裝飾上的共同特點,但又結合地理環(huán)境、地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做法,如天井院式的建筑布局、鵲巢宮式屋頂、清水磚的馬頭墻、鎏金木雕裝飾的木構架等等![詳細] |
![]() | 北宋文壇宗師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是一位被世代尊崇的偉大母親,其“畫荻教子”故事家喻戶曉,傳頌古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后學晚輩。這則成功的教子故事,成為古今中外母教文化的典范。歐母畫荻教子故事歷史悠久,北宋中期開始就在民間廣泛流傳,后來《宋史》《歐陽修全集》《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歐陽文忠公年譜》《歐陽修年譜》《歐陽修紀年錄》等古今史籍中,都……[詳細] |
![]() | 永豐儺舞流傳于永豐縣陶唐鄉(xiāng)邱坊村,當?shù)厝擞址Q“麻婆送子”“接鐘馗”“麻婆舞”。其獨特而古老的跳躍式弓步、雙腳跳、三步跳等儺舞動作,把“鐘馗驅魔”“麻婆送子”等神話傳說演繹得淋漓盡致,是一種表演風格古樸粗獷、形式簡練夸張、民俗內(nèi)涵豐富的傳統(tǒng)祭祀舞蹈!肚袷献遄V》記載,明嘉慶二年(1524年)邱坊人邱文學任山東御使,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曾懲辦過不少1污吏和劣紳惡霸,人們美其名為賽包公。但年過40卻未生……[詳細] |
![]() | 玉扣紙亦稱“毛邊紙”,制作歷史悠久。據(jù)《永豐縣志》記載,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中村鄉(xiāng)梅子坪人巫山興、巫山發(fā)兄弟從福建學會玉扣紙制作技藝后,回鄉(xiāng)開辦造紙廠,鄉(xiāng)民竟相效仿,該技藝始在永豐流傳。清末和解放初期是玉扣紙生產(chǎn)最為興盛的兩個時期,其時全鄉(xiāng)擁有紙棚100多家。玉扣紙焙干水分后,白色、光滑、均勻、韌性好、吸水性強、不淡墨、字跡經(jīng)久不變,是書寫、繪畫之佳品。……[詳細] |
![]() | 據(jù)《永豐縣地名志》載,永豐畬族蘭姓,是清朝乾隆32年(公元1767年),隨福建雷姓畬民遷入本邑下樟村。此后,元、明、清三代亦有蘭、雷二姓從福建和本省內(nèi)興國吉水、吉安縣遷入。永豐境內(nèi)畬民主要分布在龍岡、潭頭、上固、水漿、上溪、南坑等山區(qū)。由于他們祖輩勞動、生活在山區(qū),所以山歌是他們最喜愛的民歌體裁。永豐龍岡畬族山歌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大多演唱于各種勞動場合。如有:摘木梓山歌、產(chǎn)茶山歌、砍柴山歌、蒔禾……[詳細] |
![]() | 龍岡畬鄉(xiāng)刺繡是活躍在永豐縣龍岡畬族鄉(xiāng)一帶的民間工藝。畬族男女服飾喜歡在領口、袖口、襟邊、圍裙刺繡各種花鳥蟲魚和幾何紋樣,形成一種美麗的圖案花紋,用以裝扮自己,美化生活。由此,也和苗、侗、壯、瑤等少數(shù)民族一樣的刺繡工藝,也在本民族興起。龍岡畬鄉(xiāng)的刺繡,因為主題源于生活,圖案師法自然。由此,刺繡構圖簡潔、色彩絢麗、圖案夸張。大有農(nóng)民畫的風格。而它的針線比較粗獷,有平繡、織繡、立體繡、亂針繡等技法。龍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