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找橋火龍燈是江西贛西北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舞蹈。找橋火龍燈至少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是流行于宜豐北部山區(qū)客家村寨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也是目前我國最古老的火舞之一。它包括牌燈、獅燈、花燈、火龍、尾提燈。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至十五,是找橋火龍燈例行活動時間。十一“上燈”,十五“收燈”,期間有鬧新房、送子或出村拜訪等活動。找橋火龍燈具有獨特的祭祀和祈福習俗。正月十一下午至石(頭)公公處發(fā)燈,焚香、燒紙、祭……[詳細] |
![]() | 贛西九嶺山脈南麓一帶山清水秀、物阜豐饒,早在唐宋時期就不斷有外來人口遷徙來此定居,因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宜豐風獅習俗就是一項寶貴的遺存。這一習俗起于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最初由贛州移民傳入宜豐縣,經當地歷代風水藝人八百年來的傳承發(fā)展,并注入本土文化元素,使之已成為獨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F主要分布在宜豐縣的新昌、潭山、天寶等16個鄉(xiāng)鎮(zhèn)及周邊高安、上高、銅鼓等縣市。在原始人類的狩獵時……[詳細] |
![]() | 銅鼓榨筍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銅鼓榨筍技藝是農村居民必備的一項技藝,其由來自于大山深處,無污染、綠色健康的春筍制做,制作好的筍干在加工之后成為一道佳肴,清脆爽口、營養(yǎng)均衡、口感豐富,其榨筍還能在包裝之后成為獨特的銅鼓特產![詳細] |
![]() | 銅鼓土制造紙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銅鼓縣地處中亞熱帶北部濕潤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短,四季分明,因地勢較高,森林面積廣,氣溫比鄰縣低1—2攝氏度。全縣境內處處是重山竹林之地。銅鼓明清時期就已充分利用山林毛竹纖維細密的特性加工制作土紙。伐竹后剖篾、水泡、制漿、過濾、細漿、成紙。在制漿過程中多采用石槽、石臼等原始捶打和水車動力等方式進行。……[詳細] |
![]() | 銅鼓土法榨油技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銅鼓歷來就有用特殊的榨油容器進行土法榨油的技藝,茶籽經多個強日暴曬后用后去殼,后用鍋將菜籽倍去水分至熟、研碎,放入榨器中,榨器用徑約一米的一整段大圓木制成,中有10余公分的空腔,榨器平放懸離地面半米,空腔放禾稈墊入后放研碎的茶籽,再插入圓木另用一圓木懸于空中,呈鐘擺式,利用水車產生動力啟動大碾盤運轉撞擊空腔中的圓木,加木尖再撞擊,在壓力下榨出油來。這……[詳細] |
![]() | 銅鼓“戴家 ”酒釀造工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由本地溫和米酒加入白酒二次發(fā)酵而成。龍喻為白酒,辛辣之感;⒂鳛槊拙,口感甘甜。一龍一虎摻合在一起經過二次發(fā)酵之后,其味口感濃烈、入口柔綿、酒勁綿長, 酒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營養(yǎng)素更是易于人體吸收,少量飲食有益保健……[詳細] |
![]() | 銅鼓撐酒制作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撐”意為關上門后再加一斜撐重復加固,在釀造撐酒時用酒糧與酒曲經過三次疊加,一起混合發(fā)酵。每至九月初九日,使家鄉(xiāng)良米蒸酒,謂之“蒸新年酒”,待到各家辦喜事或春節(jié)親朋好友相互走訪時,主家迎客除了果品就是一人一碗撐酒,品酒話酒,相互問候。銅鼓撐酒的口感甜,是米酒中的上品,若佐以山葡萄、野生姜、楊梅、獼猴桃等山野果汁更是營養(yǎng)豐富,有降血壓,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詳細] |
![]() | 銅鼓包圓制作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銅鼓包圓是銅鼓客家人的飲食文化的代表,其由來自于大山深處,無污染、綠色健康的香芋、蕃薯粉精制而成,佐以臘肉、冬筍為餡,也有以芝麻、糖為餡。形有如水餃而無褶,體有4—5個水餃之大。銅鼓包圓純手工制作,柔軟爽滑、色澤晶瑩、營養(yǎng)均衡、口感豐富,其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質、聚糖等,能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尤其是紅薯粉含人體不能合成抗癌防輻射……[詳細] |
![]() | 李大鑾起義的故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萬歷二年李大鑾組織客家棚民舉行反明起義,清道先《寧州志》載:“大鑾復走安鄉(xiāng),將以楚長沙為援”,此次客家棚民起義因人數多,時間長,而廣泛影響著贛西北的廣大地區(qū)。李大鑾起義的故事在民間仍然流傳著有關義軍的壯烈凄美的傳說。至今老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李大鑾洗牛腳制服衙丁、李小妹以磨盤端茶嚇退強徒、艾認軒公孫智解械斗、羅氏兄弟為救阿姐鏟除惡霸、張志勵千里救父、以及歌……[詳細] |
![]() | 客家冬至祭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客家人十分盛行祖宗崇拜,對歷代祖宗,特別是始祖,大都建有祖祠,以作紀念,春祀秋祭,年年不斷。每年冬至,全族匯聚祠堂,祭奠祖宗,追宗溯源,謙議族規(guī)?图壹雷孀鳛橐环N外來文化傳入銅鼓,在與本土文化和周邊客家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祭祖文化。銅鼓客家人在祭祖時要祭八所,八所指鼓樂所、犧牲所、毛血所、酒樽所、焚燎所、浣洗所(浣器所)、香案所、食案所,客家人祭祖……[詳細] |
![]() | 六月六“曬紅節(ji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銅鼓曬紅節(jié)”也稱“婆官節(jié)”由來已久的一種民間習俗。主要內容有:1、曬冬衣被2、燒高香燃紙放爆拜儺神3、殺豬祭儺神取血花儀式4、恭請九位儺神入轎儀式5、獨具地域特色九節(jié)草龍祭祀6、九節(jié)草龍引路,鳴鑼開道,眾儺神巡游鄉(xiāng)村7、九儺神巡游結束歸神位8、豬血花紙祭田地儀式。“曬紅節(jié)”是贛西北人文與民俗活動的經典。客家人把祖先以殺豬宰羊來祭天、祭山、祭神、祭田的……[詳細] |
![]() | 南坪米粉系棠浦鎮(zhèn)南坪村出產,故而得名。每年春、夏、秋晴好天氣產出,純手工制作。出粉時,先把生米做成粉,每缸粉需大米120斤,用水浸泡7天后,撈出洗干凈,用石磨將其磨成粉狀,用布袋裝好壓干,入甑蒸三成熟,碾成粉,倒入特制的粉筒、粉底子、榨架壓成粉條,再高溫煮熟,二次蒸煮須保持30℃以上溫度。趁熱放置陽光下晾曬,風力要在2-3級以上。當天曬干方好,次日則廢。該粉韌性較高,食前置于冷水中久泡不斷,食用口……[詳細] |
![]() | 豐城木雕(第一批省級)豐城民間木雕是江西省內的一個完整的派別,主要工藝技巧有平面浮雕刻(包括淺浮雕和高浮雕)、透雕、圓雕、混合雕等。其中混合雕是用有機玻璃與樟木或竹器等共同構成作品,這是其他民間木雕難以做到的。豐城民間木雕題材主要是傳統(tǒng)文化,如《西廂記》、《水滸傳》等,體現江西文化的宗教題材,如宗祠、菩薩等,具有實用性的建筑題材,如萬壽宮的門窗雕刻,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門、窗、床、箱子、柜子等。豐城民……[詳細] |
![]() | 宜春中秋拜月(第四批省級)中秋拜月是從古至今流傳于宜春民間的一種習俗,在每年的中秋節(jié)舉行。該習俗現主要流存于宜春市中心城區(qū)及袁州區(qū)的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抖Y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詳細] |
![]() | 宜春竹木雕刻(第四批省級)宜春木雕是江西宜春、特別是該市袁州區(qū)天臺鎮(zhèn)一帶經久享有盛名的一項傳統(tǒng)雕刻藝術。它發(fā)端于明末清初,以楠樹、香樟樹、株樹、油茶樹、梓樹等木材及樹根為材料,匠心獨運,甄別構思,用錘子、鋸、鑿子、圓鏟、刨子、雕刀和鉆子等工具進行手工雕刻,制成各種工藝品,其中以儺面具、歷史人物肖像、家居裝飾最為見長。它是贛文化的一個生動體現,以其別致神韻、精美雕飾和廣泛表現內容而蜚聲省內外,被稱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