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撫州采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明末,贛東茶燈傳入撫州地區(qū)的東鄉(xiāng)、進賢兩縣,與花鼓、馬燈融合,清代《東鄉(xiāng)縣志》記載:“元宵……好事者或伴龍燈馬燈橋燈諸名目,雜以秧歌采茶,遍行進村,索茶果食,正月盡乃罷”。盛于新春佳節(jié),清初,在撫州西部山區(qū),組成了三角班。角色通常為一旦一丑,加上一個鼓手坐堂,演唱單臺和小戲。同時,城鄉(xiāng)各地又流行了一種“板凳戲”,彈拉坐唱,活躍于茶樓酒肆和村戶人家之中,進而推動了三……[詳細] |
![]() | 《跳八仙》俗稱“打把戲”,是我縣巴山鎮(zhèn)前河、里河、詹家三村楊,詹兩姓祖?zhèn)鞯摹疤鴥,屬儺舞。其緣起,與位于前河等三村附近的枧頭廟有直接關系。據前河楊氏族譜記載和當地老人介紹,建自晉盛于唐的枧頭廟,五代、南北宋間,因社會1無人管理,一度蕩然無存;元初,楊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橋遷居前河,合族出資獨姓重建,并塑民間傳說中的戰(zhàn)神七爺之像供在廟內。未幾,由縣城衙前詹家遷至前河南偏東1公里處建基詹家村的詹姓,以及……[詳細] |
![]() | 流傳于宜黃縣河東一帶。是山區(qū)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椏柴,利用禾杠和柴刀打著節(jié)拍進行歌舞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據宜黃縣蘭水鄉(xiāng)農民吳家福介紹,禾杠舞是由禾杠歌演變而來的。禾杠歌是以歌為主,禾杠的表演很簡單,將禾杠拿在手上或在肩上,用柴刀進行單一的敲打,僅起到山歌的擊拍作用。后來,人們漸漸不滿足這種簡單的藝術形式,有人對禾杠歌進行了改進,利用柴刀面碰擦禾杠發(fā)出的音色、音調來豐富禾杠歌的節(jié)奏韻律,使禾杠……[詳細] |
![]() | 手搖九節(jié)龍是資溪縣馬頭山鎮(zhèn)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組獨有的民間舞蹈活動,深受群眾喜愛。在當地世代口傳身教,至少已流行300多年!熬殴(jié)龍”是以參演的龍燈節(jié)數為九而得名。道具制作簡單,不求形似求神似,扎篾簍作骨架,外罩紅布,每節(jié)下以一木棍支撐,全龍首尾三丈余,以一粗繩串連,各節(jié)間距尺余,耍龍手每人執(zhí)一節(jié)。造型雖簡單,表演卻不易,表演把式(玩法)名稱竟有數十種之多:“搭仙橋”、“樹牌坊”、“童子拜觀音”……這……[詳細] |
![]() | 在今天的江西金溪一帶,廣為流行著一種民間燈彩——手搖獅。相傳這種燈彩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人民在練習武術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手搖獅和常見的獅舞不同,它不表現獅子那種勇猛雄壯的氣魄,但卻以其小巧玲瓏的結構,活潑俏皮的表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可以說是藝術品種中罕見的特產之一。幾百年來,手搖獅經過當地勞動人民反復加工,曾經擁有一百零八套表演形式。它凝聚著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每逢正月初一至元……[詳細] |
![]() | 金溪雙塘鎮(zhèn)翁塘周家建村于北宋。相傳建村之后就玩馬燈,原有多套不同內容的節(jié)目,但大多失傳了,現存兩套節(jié)目,一為“三國演義劉關張”,一為“忠勇報國楊家將”。周家馬燈用竹篾扎成,分兩節(jié),一節(jié)為馬頭及前部,一節(jié)為后部及馬尾,外面蒙上顏色布,演員站在兩節(jié)中間,走馬時,0頂動后面,馬燈的尾部便搖動,十分生動。一般表演為四馬,另要“打城門”三人,穿“兵”“勇”衣服的馬童四人,“打花缽”四人,掌旗一人。樂隊中有打……[詳細] |
![]() | 流坑村位于樂安縣西南部,鐘靈毓秀,資源豐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譽為“千古一村”。古時的流坑村因文教發(fā)達、仕官輩出,村中遺存的民間藝術具有厚重的文化沉淀,是探索樂安民間藝術不可多得的資源寶庫!班l(xiāng)射遺樂”即是這寶庫中的一枝奇葩。據流坑村族譜記載,流坑的“鄉(xiāng)射遺樂”是明末在南京任刑部尚書的董裕帶領族中子弟到宮廷樂隊學習所得,并世代傳承至今,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班l(xiāng)射遺樂”之所以延續(xù)至今,是因其……[詳細] |
![]() | 麻姑山位于南城縣西部,距縣城建昌鎮(zhèn)4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千百年來,她以峻秀奇麗的自然景觀和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聞名于世。麻姑是中國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同時又是一位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傳說中勤勞美麗的麻姑原是南城人,后得道升天,成為仙女,是中國神話中有名的女壽仙。相傳麻姑本事驚人,曾三次歷經滄海桑田,能擲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復揚塵也”,成為后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詳細] |
![]() | 建昌幫藥業(yè),是我國南方古藥幫和中藥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與“樟樹幫”合稱為江西幫,為全國13個大藥幫之一。它發(fā)祥于南城縣,以擅長傳統(tǒng)飲片加工炮制,藥村集散交易著稱。藥界至今還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建昌不靈”之說。建昌幫藥業(yè)以中藥飲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經營銷售兩方面著稱。在飲片炮制方面,工具、輔料、工藝獨具本幫的傳統(tǒng)風格,講求形、色、氣、味、毒性低,療效高。豚刀(建刀)、雷公刨是最具特色的加工工具,是……[詳細] |
![]() | 樂安縣儺舞有三派:流坑村的玩喜、羅山村的戲頭鼓和東湖村的滾儺神,其中尤以滾儺神歷史最為久遠,自始至終只在村內楊姓族中流傳,概不外傳。東湖村滾儺神的起源不見文字,據老藝人楊毛生(1918一2002年)回憶說,東湖村滾儺神的領班必須由念過書的人擔任,稱為“先生”,一代一名“先生”,“先生”去世后才能另選接班人,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存留的儺書中記載有200多位,最后一位姓楊。由此推斷,至少約有千余年。楊姓……[詳細] |
![]() | 儺舞是“跳儺”的主要表現形式,原為祭神驅疫的儀式舞蹈,后發(fā)展為娛神娛人的儺舞。南豐儺舞流傳于江西省南豐縣180個村莊,傳播面廣,是民眾喜愛的民間舞形式。南豐儺舞歷史悠久,幾經演變,清初傅太輝《金砂宋氏儺神辨記》載:“漢代吳芮將軍……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笨梢姖h時南豐一帶已有跳儺。經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南豐跳儺吸收了戲曲、木偶、燈彩、武術等多種表演技藝,變得更加世俗化、娛樂化。新中國……[詳細] |
![]() | 廣昌孟戲,是一種專唱孟姜女故事的戲曲,世稱“孟戲”。廣昌地處贛東撫河上游,百姓禮佛甚篤,每歲菩薩生日,便要舉行迎神賽會,聚眾演劇。明正德(1506~1521年)《建昌府志》載:“廣昌縣近年居民,互相糾斂錢財,宰殺豬羊,扮裝各樣戲文。近而撫(州)、贛(州)、饒(州)、信(州),遠而閩浙等處軍民商賈,莫不1,動至數百千人,如此者,半月乃罷!敝撩魅f歷間,又興起了一種“神戲”,尤以甘竹鎮(zhèn)的舍溪、赤溪和大……[詳細] |
![]() | 宜黃戲,江西古老劇種之一,發(fā)源于贛東地區(qū)的宜黃縣。大約在明萬歷年間,發(fā)脈于甘肅南部的西秦腔,由北而南,帶來了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和以嗩吶伴奏的二凡兩種曲調。進入宜黃后,廢除了嗩吶和笛子,改由胡琴伴奏,構成了以二凡為主體的板腔體音樂,時稱“胡琴腔”。清乾隆李調元《雨村劇話》曰:“胡琴腔起于江右(即今江西),今世盛傳其音,專以胡琴為節(jié)奏……又名二簧(黃)腔”。不久,這種胡琴宜黃腔便迅速傳遍安徽、江蘇、湖北……[詳細] |
![]() | 懷仁堂的采茶戲崇仁文化藝術積淀十分深厚。崇仁人民雅愛文藝,古代的先民就喜歡通過戲曲方式抒發(fā)內心的情感,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據有關史料記載:崇仁采茶戲,系由本縣民間歌舞發(fā)展起來的。崇仁歷來的新春燈節(jié)與秋冬迎神聚會之風甚盛。明末,本縣的新春燈彩活動,常有彩茶燈演唱傳相伴隨。茶燈女手提花籃燈,唱《十二月花》或《十二月采茶》等小曲。出燈單位,每一團燈都有龍燈、獅子、花鼓燈,龍燈、獅子燈舞過后,接上就是花……[詳細] |
![]() | 苔洲扭扭龍崇仁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盛行,僅燈彩就有幾十種,如龍燈、荷燈、船燈、花燈、獅子燈、蚌殼燈、板凳燈、草龍燈、扭扭龍等。其中,扭扭龍比較奇特、少見。扭扭龍是崇仁相山鎮(zhèn)苔洲村所特有的一種民間燈彩,以舞動時龍體會顫動和扭動而得名。因由一人操作,故又名獨龍。扭扭龍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據傳大約是在清同治年間起源于進賢縣李渡鎮(zhèn)龍?zhí)洞澹痪帽沅N聲匿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已由該鎮(zhèn)遷居崇仁的老藝人盛天籌,在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