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稻米習俗(第四批國家級)萬年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樂安河下游,鄱陽湖東南岸,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區(qū)。當萬年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時,華夏原始的農耕文化--稻作文化從此開始。一萬多年前,原始先民就過上了“飯稻羹魚”的農業(yè)生活。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水稻一直是縣境內主要栽培作物。在長期的水稻耕作實踐中,原始的民間文化經過數(shù)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萬年人歌謠、節(jié)令、風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習俗,……[詳細] |
![]() | 鄱陽管驛前晏公廟會(第四批省級)鄱陽管驛前晏公廟立廟于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歷史。廟會活動是明萬歷年間起始并延續(xù)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以佑風調雨順、農漁興旺。廟會主要形式是以道家法事打醮請“水神“祈福求安、漁具交易為主要內容的漁俗活動。每年農歷十月初三為晏公生日,活動時間從九月三十(小月為農歷九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初六,共七天。九月三十(……[詳細] |
![]() | 鄱陽瓦屑壩祭祖(第四批省級)鄱陽瓦屑壩位于江西省鄱陽縣的蓮湖鄉(xiāng)(明代稱立德鄉(xiāng))、鄱陽湖東北岸的吳家港邊。是中國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元末明初時,在“江西填湖廣”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余萬江西移民從瓦屑壩出發(fā),移民到湖廣地區(qū)。六百余年來,數(shù)以萬計的瓦屑壩移民后裔來根祖之鄉(xiāng)---瓦屑壩祭祖,形成一種久經不息,長盛不衰的祭祖習俗,延續(xù)著中華民族尋根問祖,認祖歸宗,緬懷先輩的特殊情結。瓦屑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詳細] |
![]() | 鄱陽張王廟廟會(第四批省級)鄱陽張王廟廟會又稱賽神會,始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清代興盛,經民間口授心傳延續(xù)至今。在每年正月初八日舉行張王(張巡:公元709-757年)、柳母“出巡”和“省親”(拜丈母娘年)儀式,十一月初五日舉辦廟會活動,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信息。唐代“安史之亂”后,朝廷頒詔大江南北建“雙忠祠”,奉祭唐代靖忠王--張巡,從祀許遠、南霽云、雷萬春、姚訚等36位忠義將士。是年,顏……[詳細] |
![]() | 鄱陽灌芯糖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鄱陽草本灌芯糖是一種經手工技藝精制而成的傳統(tǒng)食品,外形為圓柱形,長短可自由截取,形似香煙。外層為一層薄薄的麥芽糖皮,里層包著主要由:糯米、小麥、植物油、黑芝麻以及姜、陳皮、桂花、茴香等多種材料制作而成的芯料,是一種古老傳統(tǒng)低糖生態(tài)食品。鄱陽灌芯糖自西漢創(chuàng)制以來,在歷代傳承演變過程中,漫長時期的家家戶戶制作,制作藝人的不斷創(chuàng)作改進和發(fā)展,工藝逐步趨于完善,并流傳到鄱陽……[詳細] |
![]() | 鄱陽饒河戲(第三批省級)饒河戲,又稱饒河調,是贛劇的一支重要流派。她綜合江西各大戲劇種的各種聲腔,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經鄱陽縣城的饒河命名。是饒河(鄱陽)人在南戲和弋陽腔的基礎上經過改造發(fā)展,變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以板擊節(jié)的高腔,與亂彈、徽劇、秦腔、昆曲等皮黃聲腔溶融揉合,形成的唱腔豐富、劇目眾多,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民間戲劇。早在南宋末年,贛東北城區(qū)就流傳了南戲。1975年,鄱陽縣磨刀石鄉(xiāng)殷家村出土……[詳細] |
![]() | 鄱陽漁歌(第三批省級)鄱陽漁歌是民歌的一個種類。當?shù)匾蛱庅蛾柡䱷|北岸,河汊密布,自古至今,沿湖居住的人們多以漁為業(yè),漁歌流傳廣泛,有“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楓紅送暑歸,翠竹迎飛雪”的漁歌形成土壤。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云:“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庇盟囆g手法再現(xiàn)了鄱陽湖漁歌的動人情景。鄱陽漁歌是鄱陽漁民們近千年來生產、生活形成的藝術結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音樂中各種元素……[詳細] |
![]() | 鄱陽湖傳統(tǒng)漁業(yè)生產習俗(第一批省級)鄱陽縣位于鄱陽湖東北岸,湖岸線長100多公里,有16個鄉(xiāng)鎮(zhèn)地處鄱陽湖濱,湖區(qū)人口達50萬,鄱陽湖水域居鄱陽管轄的為3萬多公頃。千百年來,鄱陽人民浴湖而居,濱湖而生,入湖而作,飯稻羹魚。湖區(qū)人民不但沿習了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捕撈習俗,而且隨著生產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不斷加以改造發(fā)展。同時,根據(jù)季節(jié)、水性、地域,總結出頗具針對性的漁業(yè)生產習俗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一整套具有……[詳細] |
![]() | 鄱陽漁鼓(第二批省級)說唱形態(tài)。鄱陽漁鼓的說唱形態(tài)分坐唱和走唱兩種!岸马憽睗O鼓為“坐唱”形式;“三下響”漁鼓,因其保留了舊時沿門乞討的形態(tài),所以既可“走唱”也可“坐唱”。無論坐唱與走唱,都不受時間與場地的限制,說唱時主要靠面部和眼神的表情,說表時可用右手適當比劃,以表達人物的感情和內容的需要。新編漁鼓則對傳統(tǒng)表現(xiàn)形態(tài)有所突破,加上了樂隊伴奏,說唱者由一人增至數(shù)人,可載歌載舞,漁鼓筒由樂器轉變成……[詳細] |
![]() | 余干縣古埠鎮(zhèn)盆栽煙花制作技藝(第四批省級)余干縣古埠鎮(zhèn)“盆栽煙花”是一種大型煙花組合,綜合了炮竹與煙花的多種技術精華。古埠盆栽煙花系清末民初由第一代傳人黃啟明發(fā)掘傳承,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六十年代,第二代傳人黃啟明之子黃科喜曾被請到南昌燃放,轟動省城。后來第三代傳人黃深泉又進行了改進,成了當?shù)剡h近聞名,獨樹一幟的煙花。盆栽煙花制作融合了建筑造型、扎架工藝、雕刻美術、化工火煙等多門工藝技巧。……[詳細] |
![]() | 余干正骨法(第四批省級)余干江氏傳統(tǒng)中醫(yī)正骨法的創(chuàng)始人名江樓,三十年代在上海師從著名武術家王子平先生學習武藝、中醫(yī)理論及傷科正骨手法。1933年參加江西省舉辦的國術擂臺賽,獲得了全省第一名。同年又代表江西省參加全國在南京舉行的國術比賽,獲得國民政府體育委員會頒發(fā)的“國術無雙”獎牌,1937年他再次代表江西省出席在長沙舉辦的全國武術擂臺賽,榮獲第二名,獲得銀質獎杯一只。解放初期,任余干縣人民醫(yī)院骨傷……[詳細] |
![]() | 鄱陽湖鸕鶿捕魚習俗(第三批省級)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位于長江中游南岸。余干縣瀕臨鄱陽湖,有著悠久的漁業(yè)生產歷史,其中漁民鸕鶿捕魚獨樹一幟。鄱陽湖余干漁民“鸕鶿捕魚”習俗,迄今有幾千年的歷史。鄱陽湖畔余干漁民養(yǎng)鸕鶿捕魚,是古時一直到近代,余干內河漁民主要捕魚方式之一。鄱陽湖漁民鸕鶿捕魚習俗是漁民原始漁業(yè)生產遺風的殘存,目前主要分布在鄱陽湖畔地區(qū),余干縣的康山、大塘、山塘、瑞洪、楓港、鷺鷥港鄉(xiāng)等……[詳細] |
![]() | 弋陽疊山繩龍燈(第四批省級)疊山繩龍燈是指流傳在以弋陽縣雙港村為中心包括馬嶺、徐黃、外廠等周邊自然村的一種祭拜社公廟的民俗儀式。村民以毛竹原料編制龍頭、龍尾和七節(jié)龍身,各節(jié)之間用橫麻搓繩連接,每節(jié)內空中綁扎浸油草紙作為光源。與別的地方龍燈相比,疊山繩龍燈外披紅布,紅布上沒有繪飾魚鱗紋,造型古樸,簡潔,舞龍隊員拉動繩子表演跳躍、翻轉、盤旋等動作并配以弋陽腔唱和形式營造熱鬧氣氛。疊山繩龍燈活動從正月初……[詳細] |
![]() | 弋陽大禾米粿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弋陽大禾米粿(又名“弋陽年糕”)制作的歷史久遠,據(jù)咸豐元年版《弋陽縣志》記載:“弋陽大禾谷米白長大”。1991年版記載:“弋陽大禾米粿制作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系選用優(yōu)質純正、潔白、質軟的弋陽特產大禾米,經過三蒸二百錘加工而成,具有潔白如霜、透明似玉、油質發(fā)亮、韌性可口的特點”。弋陽人每逢新春來臨之際,必有三事:殺豬、打粿、煎米糖。打粿就是打大禾米粿,……[詳細] |
![]() | 橫峰興安酥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興安酥(歷史上橫峰稱興安縣),又名芋頭糖。最早明朝就生產于葛源,是葛源的傳統(tǒng)食品,故又名葛源芋頭糖。是一種用上等糯米摻和芋頭,外裹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制成的食品。因為其選料精致、糯甜可口、酥松香脆而久負盛名,而且葛源的芋頭糖,別處無法效仿,即使用同樣的原料、同樣的方法,制出來也及不上葛源芋頭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好,葛源前山村一帶山高水冷,生產時間長,種植的糯谷具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