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安玉雕是以華安玉為加工材料發(fā)展而成的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優(yōu)秀玉石雕刻工藝。華安玉,古稱茶烘石、九龍玉、五彩玉、九龍璧,廣泛分布于九龍江流域及其沿岸,主要產(chǎn)地為華安。華安玉結(jié)構(gòu)致密,花紋如行云流水,色調(diào)典雅古樸、絢麗多彩,質(zhì)為硬玉,酷似錦緞,尤以藕紅、墨綠、翠綠、黑白、灰白相間之色彩備受眾人喜愛,是極好的玉雕材料。2005年,“華安玉雕”經(jīng)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華……[詳細] |
![]() | 福建南靖縣擁有各類土樓一萬五千多座,其中大造型方圓土樓一千三百多座,堪稱“土樓王國”,匯集了最高、最大、最小、最奇、最古老、最壯觀的土樓,其中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懷遠樓、和貴樓等是土樓建筑的典范。成千上萬的土樓像“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點綴在南靖美麗的大地上,形成一道美妙絕倫的風景線,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村建筑模式”。華安土樓的擇址、建造,是在家族興盛與安全原則下……[詳細] |
![]() | 坂仔香蕉以果大、肉香、營養(yǎng)豐富,馳名海內(nèi)外,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坂仔香蕉曾獲得全國香蕉類產(chǎn)品首家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quán),縱橫十里的茫!敖逗!备且坏漓n麗的風景,坂仔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香蕉之鄉(xiāng)”![詳細] |
![]() | 太祖拳歷來有宋太祖拳與明太祖拳之分,其中宋太祖拳亦稱趙太祖拳,托名宋太祖趙匡胤所創(chuàng),并有南派與北派之別。漳州太祖拳屬南派風格的趙太祖拳,自明末清初傳入,有登龍?zhí)、?xí)藝堂、武藝堂三個同派不同拳路的分支,不僅武術(shù)套路各不相同,練功與技擊也各有特點。漳州太祖拳始傳拳師為游青龍,系客家人。他于清光緒年間在龍溪縣市尾社創(chuàng)建武術(shù)館,傳教趙太祖拳、械、獅、陣。其拳路自成體系,器械則秉承軍伍公步的套路,十八般武器……[詳細] |
![]() | 彩扎技藝是詔安縣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源于清朝末年。清末彩扎技藝傳承人林裕后在詔安縣東關(guān)街創(chuàng)辦有彩綢莊,其彩扎技藝不僅傳承了清代民間工藝特色,而且吸收了歷代名師、名匠的制作技藝精髓,同時還吸納了廣東潮汕一帶的工藝風格。慶源號彩綢莊的第二代傳承人林仕恩、第三代傳承人林福經(jīng)、第四代傳承人林養(yǎng)生均對彩扎技藝有扎實的傳承和苦心的經(jīng)營,使彩綢莊老字號傳承百年而繼有發(fā)展。詔安彩扎擁有繁復(fù)的工藝,用料考究,工藝流程也……[詳細] |
![]() | 剪瓷雕是我國南方,尤其是福建閩南、廣東潮汕以及臺灣所特有的建筑裝飾工藝。這些地區(qū)的傳統(tǒng)建筑,除了注重主體結(jié)構(gòu)外,為了修飾與美化外觀,往往會運用許多裝飾的手法,諸如木雕、石雕、彩繪、泥塑、交趾陶、剪瓷雕等,以加強建筑物的美感。閩南、粵東、臺灣的廟宇建筑,裝飾之風尤盛,故剪瓷雕作品也尤為突出。所謂“剪瓷雕”,是民間藝人利用各種顏色鮮艷、胎薄質(zhì)脆的彩瓷器或殘損價廉的彩瓷為原料,巧妙地剪成形狀不一、大小不……[詳細] |
![]() | 漳州水仙花的栽培和雕刻自明景泰年間延續(xù)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水仙花雕刻技藝,主要采用鋼鐵制成的刻刀、刻片、刻鉗、刻剪、修葉刀、刻針等八種工具,經(jīng)過花匠們雕刻的水仙花,造型逼真,千奇百怪,大體可分為獸型、禽型、生活型、人物型、象征型等五大類。經(jīng)雕刻師精雕細刻后,其神韻更勝似仙女降落人間,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令世人百賞不厭,歷代文人墨客稱之為“凌波仙子”。水仙花的雕刻造型,其目的是通過刀刻或其他手段使……[詳細] |
![]() | 姜味辣,性微溫,不僅是家常食譜的佐料,更是一種難得的保健食品。自古以來,中醫(yī)學(xué)家和民間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說。民間常用吃生姜的辦法,緩解頭痛、眩暈等病狀。長泰明姜原產(chǎn)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武安鎮(zhèn)馬車社,相傳在后晉時期,長泰人林畢干在朝為官時,將嫩姜切片,經(jīng)流水漂浸,撈起曬干等多道工序后,制成甜辣適口,且具有祛寒散氣、健胃提神等功能的姜片,獻給皇帝品嘗,深得皇帝贊賞,被賜名為“明姜”。經(jīng)過千年沉淀……[詳細] |
![]() | 傳說漳州市長泰縣山重村賽大豬的歷史是從公元669年開始的,當時“開漳圣王”陳元光的“行軍總管使”薛武惠奉命率軍進駐山重,后定居繁衍于此。因其功名顯赫,薛氏建祖祠時便設(shè)了五憲門,依民俗則可以擺生豬生羊祭祀。每年正月初八民眾便在此獻牲祭祖,比賽看誰家養(yǎng)的豬最大。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八,“山重賽大豬祈豐年”都在薛氏家廟會上舉行隆重的儀式。由薛氏宗族家長扔卦卜杯,按報上的人員名單由老及少,順序定出村民小組的養(yǎng)大……[詳細] |
![]() | 漳州市地處閩南金三角,唐垂拱二年(686)設(shè)置郡治,已有一千三百余年,薌城區(qū)為漳州市一中心區(qū),是漳州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以薌城區(qū)為中心,漳州燈謎活動在當?shù)赜兄凭玫臍v史。漳州燈謎發(fā)軔于民間的童謠謎語,隨著中原文化的介入,明清時代已發(fā)展成為地方風俗文化。據(jù)《薌城區(qū)志·文化卷》載,明萬歷后期,燈謎開始出現(xiàn)于上元節(jié),不僅有文字謎,而且啞謎、實物謎等雜類體謎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使用的創(chuàng)作法門已達三十多……[詳細] |
![]() | 漳州哪吒鼓樂是源自民間信仰的一種吟唱表演儀式,明代從道教圣地山西閭山傳入漳州,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哪吒鼓樂與民間信俗儀式“踏火”相互配合,是古閩越族原生態(tài)巫術(shù)儀式與山西閭山道教音樂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踏火及哪吒鼓樂流行于薌城、龍海、南靖一帶,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晚在廟殿排練。踏火的日期為農(nóng)歷的十月初一、初二或根據(jù)信奉的神明生日,從開壇請神至送神到天界,歌聲整天不斷,規(guī)模壯觀,氣氛粗獷熱烈。哪吒鼓樂的樂……[詳細] |
![]() | 大鼓涼傘舞始創(chuàng)于閩南漳州,后傳至臺灣的一種不用器樂伴奏的民間舞蹈形式。在《臺南縣志》中就有弄鼓花的記載:“兩人一對手,一人持涼傘,一人抱大鼓,傘打回旋,大鼓雙面打,邊打邊舞,另有打鑼手三、四人圍住大鼓,邊打邊舞。因其狀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而“弄鼓花”即福建漳州一帶的“大鼓涼傘”,在臺灣今稱為“跳鼓陣”。相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數(shù)千名倭寇乘百姓過年之際,偷襲月港,沿著九龍江大……[詳細] |
![]() | 鐵枝木偶戲,元代從中原傳入廣東惠來、海豐、陸豐一帶,以潮曲、潮話為戲劇語言,很快流行于閩南詔安、東山、云霄、平和等地。鐵枝木偶戲在民間俗稱“尫仔戲”,是我國現(xiàn)有的古老的木偶戲品種之一。鐵枝木偶的裝制非常精巧,它按照潮州紗燈人仔的制法,仿制戲曲行當人物,頭部用浮洋泥塑人頭,可以隨時置換,服飾是戲曲行當服飾縮小的微型飾。鐵枝木偶身高九寸,在一米八高的舞臺上,由一人或兩人坐著操作,現(xiàn)場擊樂、伴奏、唱腔由……[詳細] |
![]() | 東山島大帽山貝丘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成果表明,至少在5000年以前,東山島的先民便已經(jīng)制造與使用舟船,明清時期是東山造船業(yè)的全盛時期。東山造船,俗稱“釘船”,指福建東山島一種建造木質(zhì)海船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造船匠人在悠久的造船發(fā)展史中,總結(jié)積累了船型、龍骨與船長、船長與船寬、船長與桅高等一整套獨有的營造法則,并世代相傳。船匠依靠這一套營造法,可在沒有任何設(shè)計圖紙的情況下,建造各種木質(zhì)海船。東山造船的主要程序……[詳細] |
![]() | 東山的海柳雕工藝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海柳是一種珍貴的海底灌木,屬海生植物鐵樹科。它以吸盤固定于海底礁石,樹干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干粗枝密,葉片細長,質(zhì)地堅韌耐腐,有“鐵木”、“海底神木”之稱,是雕刻工藝品的珍貴原料。因它形似樹木,故有“海柳”之稱。海柳有紅柳、赤柳、烏柳、石柳、藤柳等品種,其中紅柳和赤柳顏色鮮艷悅目,是海柳中的珍品。海柳雕的制作,是利用海柳奇特的自然形狀和天然色澤,運用剪……[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