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本雕版印刷”以雕版印刷工藝為主要內(nèi)容,其前則有造紙工藝、圖書編纂、版畫插圖的設(shè)計等;其后則有圖書的販運和出售等,即、印刷和發(fā)行“三位一體”的古代書坊出版模式。其核心內(nèi)容,則是雕版印刷。其工序,一為書寫。即請書工將書稿謄寫到規(guī)格化的薄紙上,而后正面朝下均勻地沾貼到印版,使之清晰如同直接繪寫在版上。二是校對,三是修改。四是雕刻。先用刻刀沿著墨跡四周刻出主要線條,然后用鏨子鏨去表面無墨之處。再用鑿子……[詳細] |
![]() | 建窯古窯址位于建陽市水吉鎮(zhèn)后井村,遺址周圍為丘陵地形。在福建省內(nèi)的建甌、武夷山、南平、寧德等二十多個縣(市)發(fā)現(xiàn)建窯系黑釉瓷窯。建窯燒制的建盞一度作為貢品,受到宮廷的青睞,還流傳于日本、韓國、東南亞等海外國家和地區(qū)。建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窯場之一,創(chuàng)燒于晚唐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元代趨于衰落。建盞是建窯最具代表性的產(chǎn)品,也是宋代最上乘的斗茶茶具之一,影響一代茶風。建窯產(chǎn)品有青瓷、青白瓷和黑瓷三大類![詳細] |
![]() | 四平戲,自明末清初由江西傳入政和。其唱腔由“弋陽腔”演變而成,道白皆用介于普通話與當?shù)胤窖灾g的“土官話”,角色行當分為生、旦、丑、外等12種,F(xiàn)存?zhèn)鹘y(tǒng)劇目和折子戲30多部。我國戲曲史專家原認為四平戲不復(fù)存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卻在政和縣楊源鄉(xiāng)大山深處發(fā)現(xiàn),戲劇史專家驚嘆其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楊源是福建省政和縣的一個偏遠山村。每到農(nóng)歷二月初九這天,村里總要在祭祖之后,上演三天的四平戲。這戲雖說在全……[詳細] |
![]() | 清初追隨民族英雄鄭成功征戰(zhàn)的建甌大州造船工匠,凱旋返鄉(xiāng)后把帶回的戰(zhàn)旗高掛在竹杠上,以示紀念。經(jīng)340多年演化,形成建甌挑幡。建甌挑幡,幡體長而重,挑法“雄”而“剛”,不同于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中原幡”。其表演套路有十多種,驚險奇特,男女老少齊上陣,表現(xiàn)了濃郁的風俗民情![詳細] |
![]() | 浦城民間剪紙,已有一千余年歷史。代代傳承,已成習俗,至今,全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都有剪紙能手,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多達百余。每逢大年佳節(jié)、娶媳嫁女、生誕喜慶、喬遷新居、祠堂祭祀等都要置辦酒宴,并請來“剪花婆”、“剪花嫂”剪就各種紙花,大者盈尺,小者方寸。用以布置新居、新房,裝點各色菜肴、祭品等。此外,民間還用剪紙美化生活,每逢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窗子上貼滿各式窗花,一家一戶就是一個小型的剪紙展覽,……[詳細] |
![]() | 武夷山巖茶的制作可追溯至漢代,元代當?shù)卣街谱髫暡瑁谱骷妓囍燎宄跏颊橥晟,是我國紅茶、烏龍茶創(chuàng)制工藝的發(fā)源地。武夷山巖茶工藝流程共10道,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中“復(fù)式萎調(diào)”、“做青”、“雙炒雙揉”、“燉火”等為高超的手工絕活。同時隨制作工藝產(chǎn)生祭祀茶神、喊山、斗茶賽等習俗和有27道程序的武夷茶藝![詳細] |
![]() | 儺舞,是古人驅(qū)疫逐鬼的一種儀式,約形成于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qū),秦漢時已非常盛行。據(jù)和平鎮(zhèn)前山坪村遺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碑刻載,邵武儺舞始于宋代。邵武南區(qū)五個鄉(xiāng)鎮(zhèn),都處于崇山峻嶺之中,因地理、氣候等原因,歷史上鼠疫、天花、麻疹、瘧疾等傳染病交替發(fā)生、奪去無數(shù)人的寶貴生命,造成“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局面,迫使人們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靈上。在這種背景下,中原文化作為驅(qū)疫逐鬼的跳儺活動傳入邵武……[詳細] |
![]() | “南詞”自清乾隆、嘉慶年間傳入南平及周邊各鄉(xiāng)鎮(zhèn)、縣府。當時都是以坐唱、清唱形式演出,參加者多是知識界人士、商人、衙役、官吏及有錢人家子弟!澳显~”坐唱班被東家邀請去唱,從不肯收受酬金,以示與職業(yè)藝人區(qū)別,東家要待其如賓客,盛宴款待,不能有絲毫怠慢,樂器箱從不自己攜帶,要東家派人運送,以示他們身份高貴!澳掀侥显~”常聚居廳堂演唱,他們有自己的演唱班社。唱“南詞”的同道們,相互邀請到其中一成員家里聚會……[詳細] |
![]() | 延平區(qū)樟湖鎮(zhèn)伏虎廟有千多年的歷史,廟宇壯觀,廟內(nèi)建有三大廳,中間大廳供奉伏虎禪師、庭彈佛祖、江公祖師,后廳觀音娘娘、彌勒佛,左邊有三圣尊王,右邊五顯大帝,下廳戲臺,每年正月十六三圣王出街巡游,游龍燈紀念伏虎禪師在今尤溪收服蛟精,暢游下尤溪河道的豐功偉績,皇上御賜“千江明月”御匾。特別是正月十五元宵竹龍造型在樟湖地區(qū)是獨一。在竹龍出游時,龍頭高舉,龍尾地上擺動,在空地上環(huán)繞。在跑龍時,竹龍型如翻江倒……[詳細] |
![]() | 腳跟糍,即“腳踵糍”,因外形如腳跟而得名,亦稱腳掌糍,邵武名小吃。腳踵糍的制作,將粳米與秈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后磨成米漿。將沉淀的米漿放入熱鍋內(nèi)攪拌成半熟狀起鍋,在攪拌過程中要邊攪拌邊倒入適量的天然堿水(將富含堿的植物燒成灰,放水浸泡,過濾出天然堿水,供做腳踵糍用),接著將半熟的米漿團搓成條,用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圓餅狀,捏成周邊微上翹、中間凹的橢圓薄片,如同用腳跟擠壓而成一般。再將5至6片薄片疊……[詳細] |
![]() | 松溪縣位于福建省北部,北緯27°24′-27°51,東經(jīng)118°33′-118°55′。總面積1043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6.03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12.6萬人。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話! 松溪縣地處仙霞嶺南端和洞宮山余脈交匯,中低山環(huán)繞縣境四周,河谷平原分布縣境中部溪流兩岸,在山地與河谷平原之間,錯綜分布低山丘陵和山間盆谷。構(gòu)成松溪縣四周環(huán)山中央低陷的層狀總體地貌特征。 全縣地勢大致從東北向……[詳細] |
![]() | 包糍,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在邵武民間普及的節(jié)俗食品。邵武農(nóng)村,特別是邵南一帶均稱“包糍”,城區(qū)一帶稱“哪咤糍”,也有少數(shù)鄉(xiāng)村稱“草包”。邵武農(nóng)村百姓做包糍吃的節(jié)日不盡相同,但大多在元宵和春社兩個節(jié)日。包糍的制作,主要以秈米和粳米為原料,煮至一定程度撈起,將在山坡、路旁、田邊采集曬干的草本植物鼠粬草摻入,放在石臼中用木杵舂搗成糍,捏成杯狀,放入各種菜肴為餡,再將口沿捏合,上籠蒸熟即可。另有一種制作方……[詳細] |
![]() | “戲神”田公元帥原名雷海青,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宮廷樂工。安史之亂期間被安祿山所俘。安祿山命雷海青為其奏樂,雷海青忠貞不屈,用琵琶擲擊安祿山,后被安祿山殺害,不屈殉國。唐玄宗返回長安后,感其忠義,給他封了稱號,爾后歷代皇帝都給加封。到了南宋時期,因雷海青有率天兵天將殺敵傳說,又加封他“天下兵馬都統(tǒng)大元帥”。又因雷海青在顯靈時,在天上的帥旗“雷”字被云朵遮住上半部,只顯出個“田”字,故被人稱為“田公元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