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湛盧寶劍創(chuàng)始于春秋時代,被列為中國古代五大名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劍”。相傳最早的湛盧寶劍由鑄劍祖師歐冶子在福建松溪湛盧山冶煉而成,據(jù)《越絕書》記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命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其鑄劍,歐冶子奉命后,攜妻子朱氏、女兒莫邪,幾乎尋遍天下名山和大川都沒有找到理想適宜的鑄劍之地,一日無意經(jīng)往湛盧山發(fā)現(xiàn)這里具備提煉鑄劍的各種稀有金屬,加上山中的山土、氣候、水質(zhì)、……[詳細] |
![]() | 順昌建縣于后唐長興四年(933),歷來民風淳樸,文風熾盛,民俗文化獨特。閩人自古崇拜靈猴,在歷史上,演化為“齊天大圣”崇拜,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信俗,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齊天大圣”、“通天大圣”的祭祀活動。齊天大圣信俗歷史悠久,據(jù)明正德《順昌邑志》記載,該習俗于元末明初盛傳。齊天大圣生日祭典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七舉行,以順昌城區(qū)規(guī)模最大、參與人數(shù)最多,又以鄭坊鄉(xiāng)峰嶺村的祭儀最具代表性。大型祭祀活動從凌晨……[詳細] |
![]() | 南平武夷山市興田鎮(zhèn)楓坡村流傳著一項很獨特的民俗活動——“拔燭橋”,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楓坡村拔燭橋?qū)儆邶埼璧囊环N,但與傳統(tǒng)舞龍、板凳龍、燭橋燈等相比,其所使用的道具、造型及表演方式等又是獨一無二的。楓坡村燭橋由多個燭橋架通過木插銷連接而成,大的可接八十個、小的也可接五十四個,長度約百米。每個架子上安有兩個竹筒,內(nèi)塞棉花,可灌柴油點燃,底座上裝有把手可抓可舞。因接起來的架子拉直后很象鄉(xiāng)間跨越溪澗……[詳細] |
![]() | 提線木偶戲(原名:傳子木偶戲)為浦城文人創(chuàng)造,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誕生,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演出節(jié)目自隋朝開始,一朝一朝按次序傳演,直到明朝為止,內(nèi)容為每朝歷史故事,故稱傳子。清順治時,浦城紳士王明秀酷愛戲曲,常集友吹唱,后根據(jù)《水滸傳》人物命匠人制作108個木偶,罩以戲曲服裝,稱108將,又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個木偶配一塊提線板,板上拴11根提線,木偶操持靈活自如。有一……[詳細] |
![]() | 建甌“唱曲子”是流行于建甌方言區(qū),用建甌方言進行演唱的、唯一形態(tài)完備的曲藝品種,多用于佛誕廟會娛神及大戶人家婚慶壽誕堂會宴請等,其從藝者皆為盲人,多為單人演唱,除演唱者手中執(zhí)鼓外,不需其它樂器。建甌“唱曲子”創(chuàng)立于何年代已不可考。但從語言形態(tài)與民間藝術形成的規(guī)律看,這一民間語言藝術的歷史,應溯源或同步于建甌方言的形成發(fā)展歷史。建國初至“文革”前,建甌“唱曲子”極為興盛,尤其1953年至1958年,……[詳細] |
![]() | 桂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屬木樨科,是常綠喬木,浦城人也稱桂花為木樨。浦城丹桂在南北朝時期開始已經(jīng)有文字記載,至今有2000多年歷史。南京林業(yè)大學桂花研究中心經(jīng)系統(tǒng)調(diào)查后指出:浦城縣現(xiàn)有桂花品種20個,其中有12個品種首次在浦城發(fā)現(xiàn),其還將浦城丹桂品種正式命名為“浦城丹桂”。自古以來,桂花就與浦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浦城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并形成了……[詳細] |
![]() | 建甌弓魚技藝,始創(chuàng)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發(fā)源地為建甌城關鐘樓村,即城東高門(城門)頭上下馬路、直街一帶,至今已走過了近300年歷史。建甌傳統(tǒng)的弓魚技藝,要行兩次弓綁。首先是邊捕邊綁,用專用魚繩一端穿透魚嘴打結,然后把魚弓起,用魚繩另一端綁在魚1稍偏下的地方(水能泄出)。這叫“初綁”,目的是防止魚缺氧而蹦跳損傷。而后將魚成批沉入有流動活水的魚渚或溪流中,讓魚吐污納新約1小時。隨后第二次弓綁……[詳細] |
![]() | 邵武市洪墩鎮(zhèn)河坊村傳承的一種全國獨有的奇俗。河坊,古亦稱壕坊,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據(jù)當?shù)亍短蚁T氏族譜》記載,隋代開皇年間,為了安撫南蠻之地,防止南蠻土著作亂,隋文帝楊堅派兵部尚書馮世基將軍率10萬兵馬南下,鎮(zhèn)撫蠻夷,開發(fā)荒夷之地。地方平靖之后,他將兵馬屯駐在閩北重鎮(zhèn)邵武。馮將軍看中了邵武東區(qū)的桃溪沖擊平原這塊土地,認為很有開墾價值,于是派出子侄率領一萬二千人馬屯扎到這里,率領軍民興修……[詳細] |
![]() | 峽陽《戰(zhàn)勝鼓》始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有個姓薛的峽陽人曾在鄭成功軍中任旗手,善擊鼓。他參與了收復臺灣的戰(zhàn)役,年老解甲回鄉(xiāng)后,便把擊鼓一套技藝傳授給鄉(xiāng)里少年。從此,峽陽有了鼓的技藝!稇(zhàn)勝鼓》原名戰(zhàn)斗鼓、國姓鼓,名稱不一,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南平市藝術行家把該鼓整理成戰(zhàn)勝鼓。旨在表演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行軍中一種戰(zhàn)鼓隊列操練。改為民間舞蹈表演搬上舞臺,突……[詳細] |
![]() | 長門(tang),是邵武南區(qū)的肖家坊鎮(zhèn)、和平鎮(zhèn)、大埠崗鎮(zhèn)、桂林鄉(xiāng)特有的一種吹打樂曲牌。其產(chǎn)生最遲不晚于明嘉靖,“長門”的“門”字是藝人們自創(chuàng)的一個地方方言字,至于為什么稱為“門”,據(jù)說是世代相傳,老藝人們也難言其詳。長門分“一門”、“二門”、“三門”。藝人們在演奏時用移指,借字等手法,將原始曲調(diào)作多種變化,然后又將變化了的曲調(diào)回到原調(diào)上來,并可以再次進行變化,如此不斷反復,變化多端,故可以化出“一……[詳細] |
![]() | 閩派古琴創(chuàng)始人為祝鳳喈。祝鳳喈,字桐君,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出生,閩北浦城城關人。寫下了古琴理論不朽名著《與古齋琴譜》一書,咸豐五年(1855年)在浦城出版。閩派古琴第二代傳承人為張鶴。于同治三年(1864年),經(jīng)祝鳳喈鑒定后,刊行《琴學入門》一書,系統(tǒng)傳播祝鳳喈的琴學理論和操琴風格。第三代叫陸琮,字少云,他是張鶴的弟子,其主要貢獻就是幫助其師張鶴?肚賹W入門》,為閩派古琴藝術的傳承和發(fā)……[詳細] |
![]() | 延平區(qū)塔前大腔金線傀儡戲班稱“臺”,通常起名為“盛興臺”等,藝人兩人。全部服裝、道具、打擊樂器、傀儡等,僅需兩籮筐即可裝完,正好合成一擔,百姓稱為“傀儡擔“。戲班由家庭血緣關系傳承,如子承父、侄承叔、弟承兄。班臺名只能謫系的長子才可傳承。非血緣關系的人也可學藝,但必須履行一套拜師的儀式,學戲后另起爐灶。金線傀儡的劇目存在三種類型:一是保存了部分元、明南戲傳奇劇目,如《李云娘推磨》(白兔記)、《倭袍……[詳細] |
![]() | 三角戲是主要流行于邵武及其周邊的的一個地方劇種,因其原來只有生、旦、丑三個角色而得名。其起源大約在明清之際,是由花鼓戲、黃梅戲、采茶戲、邵武民歌融匯演變而成的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三角戲從產(chǎn)生伊始迄今有400余年,所有劇目的題材均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男女愛情、悲歡離合、家庭糾纏之類故事,被稱為“家庭戲”。它沒有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沒有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景,劇中人物無非是農(nóng)民、小商販、土財主之類,沒有……[詳細] |
![]() | 延平人素有崇蛙習俗,因而蛙神曾一度被視為延平城的保護神。隨著歲月的推移,這種習俗僅在樟湖鎮(zhèn)溪口村保留,而且是融洽附載于另一民間俗神——張公身上,張公便被視為蛙神了。這與樟湖鎮(zhèn)駐地的蛇崇拜融合附載于連公身上,烏鴉崇拜融合附載于齊天大圣左右一樣。古越先民的習俗與漢氏族習俗的融合,在這里表現(xiàn)的十分突出。溪口村崇蛙習俗始于何時無文字記載可考。但從蛙神成為延平城的保護神的記錄來看,至遲不會遲于清道光年間。據(jù)……[詳細] |
![]() | 崇拜蛇是越人的習俗,進入福建的越人與閩土著人經(jīng)過長期互助融合,形成了閩越族,也傳承了崇拜蛇的習俗。各地祭蛇的廟比比皆是。南平市延平區(qū)漳湖鎮(zhèn)崇拜蛇民俗起源于秦漢時期,目前仍保留著比較古樸的元宵、游蛇燈、七夕、賽蛇神等民間崇蛇系列活動。祈求蛇神給人們帶來“五谷豐登、平安吉祥”的好年景![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