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鐵枝即“搬鐵枝”又稱“臺閣”,源于清代,流行于閩東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周寧等地。傳統(tǒng)的搬鐵枝是將鋼管或鐵條焊接成枝狀并固定于車轅上進行搬行的一種民間節(jié)俗表演藝術,由于是流動表演,限于支架的承受力,所以演員均系兒童。每架鐵枝高2-3米,上面可容納演員5-7人。“搬鐵枝”吸收民間文藝、傳統(tǒng)戲劇、舞蹈雜技等藝術門類的精華,形成獨特的表演特色。……[詳細] |
![]() | 中國橋梁營造技藝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橋梁工藝。編梁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就是其中的一種,現主要流傳在浙江、福建等地。壽寧木拱廊橋造橋工藝,源于中原虹橋技術。壽寧徐、鄭氏造橋世家從清代始造木拱橋,其工藝改汴水虹橋的綁扎結構為榫鉚結構,增加剪刀苗抗傾斜,并加蓋橋屋,橋內設神龕、戲臺、凳床、橙聯(lián)、匾額、攤點等,可供人們進行祭祝、娛樂、貿易等活動,美觀而實用。目前壽寧全境……[詳細] |
![]() | 甘國寶(1709-1776年)字繼趙,號和庵,出生于古田縣二十六都(今屏南縣小梨洋村),清代著名將領,官至廣東提督、福建陸路提督兼閩閱操大臣。甘國寶一生戎馬倥傯40余載,足跡踏遍福建、臺灣、廣東、湖南、貴州、浙江、云南等地;武進士出身,職務從游擊起,先后擔任參將、總兵、提督、操閱大臣等官職。甘國寶的生平事跡極為豐富且富有戲劇性,其在云南開化總兵任上時征撫企圖脫離清政府的屬國緬甸,在廣東雷瓊總兵任上……[詳細] |
![]() | “天蒼蒼地茫茫,奶娘腳踏鎖鏈罡,鎖鏈罡頭行罡法,鎖鏈罡尾避邪魔”。踏著巫歌的節(jié)奏,巫師亢然起舞。舞者頭戴神額,身穿神裙,左手執(zhí)鈴刀,右手執(zhí)羚號,邊唱邊跳,后有眾人和唱。這就是巫師在表演神秘的閩東民間祀福舞蹈《奶娘催罡》巫舞中的“八步罡”。福建福安市一位文化工作者今日對記者說,明朝中期寧德地區(qū)就有巫師表演的“祀!蔽璧福两褚延兴陌俣嗄甑臍v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畬族巫舞《奶娘催罡》的發(fā)現,揭開了閩東……[詳細] |
![]() | 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流傳于福建省寧德市的蕉城區(qū)八都鎮(zhèn)猴盾畬族村及其周邊的畬村,畬族“雙音”,是畬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畬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國畬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畬族二聲部山歌歌種,畬族“雙音”有別于其它畬族山歌,在于它獨特的演唱方式和聲部音樂復調性的組合形式。極具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畬族二聲部山歌“雙音”的主要表現形式1、二聲部山歌“雙音”屬清唱,演唱形式,每個聲部至少1人,每個聲部的演唱人……[詳細] |
![]() | 木拱廊橋也叫貫木拱風雨橋,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是中國傳統(tǒng)木構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載:“在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它具有重要文物價值和科技文化內涵。慶元的木拱廊橋,以屋護橋,橋屋一體,有著獨特的建筑創(chuàng)意;其拱架部分由上下兩系統(tǒng)組成,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這種技藝是民間工匠(主要是大木)不斷根據實際條件改進工藝和開發(fā)創(chuàng)造……[詳細] |
![]() | 屏南平講戲是以福建漢族地方方言演唱戲文的高腔劇種,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劇種,起源于屏南,流傳在寧德、福州地區(qū),可以說是閩劇的前身之一。平講戲多吸收當地民歌俚語,演出內容大多表現愛情婚姻和勞動生活,深受群眾喜歡。2008年6月,屏南平講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屏南平講戲系閩劇前身之一,是明末清初流行于閩東民間的“馱故事”(也稱“肩頭棚”)表演藝術演變而成的,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清咸豐、同……[詳細] |
![]() | 畬族小說歌發(fā)源于福建省霞浦縣侯南鎮(zhèn)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畬族人口最為密集和文化積淀最為豐富的區(qū)域,堪稱閩東第一村。小說歌濫觴于清代,最初畬族歌手中一些能識字的人將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改編為本民族山歌口頭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漸在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事跡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語言特點創(chuàng)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歷期歌》、《鐘良弼》、《白蛇傳》、《十賢歌》、《鐘景祺》、《藍佃玉》等,由是形成……[詳細] |
![]() | 畬族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qū)。閩東、浙南是畬族的主要聚居地。畬族有悠久的歷史!爱尅弊,意為“刀耕火種”,用作民族名稱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來,“畬民”作為畬族的專有名稱,普遍出現在漢文史籍。最遲在7世紀,畬族就已經定居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地區(qū)。畬族有本民族自己的習俗和語言,唱山歌是畬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主要活動形式。山歌是畬族民……[詳細] |
![]() | 屏南四平戲,源于明代弋陽的四平腔。戲曲界稱其為“明代四平腔的遺響”。四平戲自明后葉傳入屏南以來,至今已傳15 代,歷今400多年。2006年5月20日,四平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屏南四平戲的唱白皆用土官話,前臺干唱,后臺引領幫腔輔之高腔。唱腔結構形式屬曲牌體,常連綴演唱,旋律高亢激越,樸實流暢,間以滾唱、滾白、曲詞通俗、行腔自由,發(fā)聲以本嗓為主,假嗓交替,一唱眾和。該劇……[詳細] |
![]() | 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是清代中葉傳入福建的亂彈與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曾流行于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代表清代亂彈聲腔的珍稀劇種。亂彈進入福建后產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戲班,其中以北路班最為強盛,其他各路戲班相繼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躍在閩東北一帶,北路戲即由此而得名。北路戲的唱腔除極少數具有高腔曲牌體特征外,大多數均屬板腔體,曲調旋律……[詳細] |
![]() | 霍童線獅現留存于福建寧德霍童鎮(zhèn),又稱抽獅,當地人稱之為“打獅”,是一種獨特的民俗游藝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喬裝動物的雜技節(jié)目。據歷史傳說,隋代諫議大夫、開山大祖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jié)目之一。明代中后期以來,霍童線獅成為當地節(jié)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線獅表演之前,從舞臺制作、燈光效果配置到繩子布局均由人……[詳細] |
![]() | 軟木畫,又稱軟木雕、木畫。民間雕刻工藝品。它是一種“雕”、“畫”結合的手工藝品。色調純樸,刻工精細,形象副真,善于再現我國古代亭臺樓閣,園林景色,畫中有詩,使人觀后如身臨其境。運用浮雕、圓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細鏤成花草樹木亭臺樓閣、棧橋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鶴、孔雀、糜鹿等鳥獸,根據畫面設計,粘在襯紙上,配制成立體、半立體的木畫,裝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品。其中借鑒中國園林“框景”的……[詳細] |